“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長江依然是主戰場。

受強降雨影響,7月26日,三峽水庫入庫流量快速上漲,14時漲至50000立方米/秒,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正式發佈:”長江2020年第3號洪水“在長江上游形成,預計27日晚三峽水庫最大入庫流量在60000立方米/秒左右。一個月的時間裏,3次編號洪水都在上游形成,首先考驗的就是三峽大壩。

面對洪水考驗,三峽大壩作用如何?今年長江下游鄱陽湖形勢嚴峻的原因是什麼?新一輪汛情又能否平安度過?

譚主最近一直在水利部長江委員會的駐地武漢,這段緊張忙碌時期的親身經歷也許能解答這些問題。

釐米級調控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可以說是長江流域防洪的“前線指揮部”。每天,覆蓋長江流域的氣象信息、大型水利工程的庫容、長江流域重要水文站的水位高度等最新信息都會彙總到這裏。通過綜合分析,安排防洪工作。譚主來這兒不久,就經歷了一次洪水過程中的釐米級調控。

7月2日,三峽水庫洪峯流量高達5.3萬立方米/秒,2020年長江第1號洪水正式形成。按長江委調度令要求,三峽出庫流量控制在日均3.5萬立方米/秒,把多餘水量攔蓄在水庫中,控制中下游水位上漲的速度和幅度。

與此同時,位於三峽大壩下游300多公里的城陵磯(蓮花塘)水文站也在開展密切監測。

長江委水旱災害防禦局副局長寧磊告訴譚主,城陵磯水位是長江流域一個重要的監測指標,控制了城陵磯水位,江漢平原以及下游的武漢和下游河段來說就有了保障。

由於1號洪水來水時間長,再加上強降雨影響,7月6日,長江委水文局預測,城陵磯水位將會漲至保證水位34.4米附近,當時距離保證水位不到0.1米,再多0.1米,就必須啓用周圍的蓄滯洪區, 40萬畝耕地將被淹沒,23萬人需要轉移。

必須要控制住城陵磯水位,長江委連夜進行會商。

從7月9日開始,長江委連續下發5道調度令,逐步減小三峽出庫流量,至7月11日12時,三峽水庫下泄流量減至19000立方米/秒,比7月6日31000立方米/秒的出庫流量減少了近4成。

到7月12日晚,三峽水庫共攔蓄洪水約30億立方米,相當於減少了210多個西湖的下泄水量,洪峯順利通過了城陵磯,水位未超保,最終的水位低於保證水位6釐米。

雖然三峽水庫的防洪庫容達到百億立方米級,但是調節的能力精確到了釐米級,這離不開強大的技術支撐。目前,長江委水文局長江水文情報預報中心收齊流域3萬個報汛站的水雨情信息僅需10-20分鐘,而在二十年前,只能收集不足2千個報汛站的信息,收齊時間需要2個小時左右。

千里馳援

這幾天,位於長江下游的鄱陽湖形勢終於得到了一定緩解。過去半個月,鄱陽湖的洪水一直牽動着大家的心,而在鄱陽湖最危急的這段時間,也正是長江第1號洪水和2號洪水生成通過的時間。

不少人有疑問,既然許多報道中都在說上游三峽大壩對長江第1號和第2號洪水的攔蓄作用,爲什麼下游的鄱陽湖還是告急了?

三峽在上游,下游的洪水是因爲上游沒有攔蓄住來水,乍看起來似乎挺有道理,事實真的如此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鄱陽湖的水主要是從哪裏來?

江西省內河流衆多,鄱陽湖水系因爲太過複雜,四季之間,水位能夠錯出十多米的落差。今年汛期,鄱陽湖的來水主要是南面的5條河流: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

它們發源於周圍的山地、丘陵,屬於鄱陽湖水系,五條河流的水進入鄱陽湖後又通過湖北面的出口流入長江中。

從7月7日開始,受強降雨影響,到7月15日,鄱陽湖的200多億立方米來水量,都是來自這5條河流和湖區降水。

△鄱陽湖來水示意圖

所以,是鄱陽湖的水流入了長江,不是長江的水流入了鄱陽湖。

雖然鄱陽湖的來水跟三峽大壩無關,但是三峽大壩對千里之外的鄱陽湖水位還有間接調節作用。

由於長江下游水位偏高,本應該從鄱陽湖流入長江的水受到遲阻,一邊來水多,一邊又出不去,所以造成鄱陽湖的蓄水迅速增多。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副總工程師陳桂亞告訴譚主,經過幾次會商調度,三峽大壩減少下泄流量,將上游來水攔蓄在庫區,降低了下游鄱陽湖入江段水位0.2米,能夠讓5河的來水更快地排入長江。

陳桂亞介紹說,今年五河來水較同期均值偏多2.1倍,爲了應對這一異常情況,更需要通過鄱陽湖周圍的洲灘民垸進行行蓄洪,緩解鄱陽湖壓力。

不只是三峽

一提到長江流域的防洪,許多人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就是三峽大壩,其實,現在早已不再是三峽大壩“單打獨鬥”的局面了。

如今在長江流域,中國已經建成了以三峽工程爲核心的水庫羣,防洪變成了“集羣作戰。”

集羣指的是長江流域的水庫羣,就是說攔蓄長江1號洪水不僅僅是三峽大壩,還有上游的18座水庫在“配合”,用一個專業名詞來說叫做“聯合調度”。

如何理解這個“聯合調度”?

可以把大壩想象成一個水龍頭。水龍頭連接的水管就是上游的河道,當大壩不攔蓄來水的時候,相當於水龍頭開到最大,上游來多少水就放多少水到下游。如果進行攔蓄,減少出庫流量,水就在水庫裏積攢,相當於把水龍頭擰小了。

這種大大小小的“水龍頭”,就是長江流域的水庫羣。

攔截長江1號洪水時,三峽水庫水位當時爲149.14米,已經超過汛限水位4.14米。

爲了減少進入三峽“水龍頭”的水,在三峽上游的金沙江、嘉陵江、岷江、雅礱江上的18座水庫擰緊了自己的水龍頭,把30億立方米的水攔在了自己的庫區。

這意義可不一般。

如果這些水全部進入三峽庫區,將把水位抬高到接近160米,超過汛限水位15米,而通過聯合調度,能夠大大減輕三峽的壓力,實現1+1>2的效果。

現在整個長江流域納入聯合調度的控制性水利工程達到41座,總調節庫容884億立方米。

三峽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和水庫羣們“並肩戰鬥”。

譚主與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的王章立副司長交談後得知,這幾年聯合調度成效顯著。

2016年長江中下游發生了1998年以來最大洪水,三峽及上中游水庫羣共攔洪227億立方米,降低下游河段洪峯水位0.2~1.7米,數座城市和縣城免受滅頂之災。

2017年三峽及上中游水庫羣共攔蓄洪水144億立方米,其中三峽出庫流量由27300立方米每秒逐步壓減至8000立方米每秒,壓減近70%,顯著減輕了長江中下游的防洪壓力。

中國是世界上面臨洪澇災害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尤其是流域面積佔到全國 19%、流域人口占全國29%的長江流域,更是洪澇高發之地。

由於高達60% -80%的水量集中在汛期,降水進入河流是不可逆的過程,防洪工程也是儘可能減少洪水的衝擊和帶來的損失,而不是從源頭禁絕洪水。

今年7月以來,長江流域累積面雨量較同期又特別多,長江中下游偏多1倍多。目前,長江委已經發出50多道調度令,調度幾十座水庫聯合攔蓄洪水,長江1號洪水通過期間就攔蓄下100億立方米的洪水,相當於700多個西湖水量。

目前,長江流域已經進入“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長江的防洪工程體系仍在全力抵擋洪水,降低洪災損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