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岁童星当评委:小大人的登场,儿童与成人边界的离场

权力倾斜下,孩子们走向成人化路径是不自知的,他们没有敏锐的感知力和自我阻断的能力,这是一个完全由大人掌控的过程

要不这样吧大爷,您再回家去练一练。”这是童星小玉玉对比赛选手的建议。

小玉玉,2岁起登台表演,参加过央视、东方卫视和山东电视台多档电视栏目,担得起“童星”的名号。最近,她成为了一档全民歌手大赛的评委,点评片段走红网络。

在视频中,小玉玉有模有样地就节奏、音色、副歌等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周围同为评委的几位成年人也面带笑容,有的还用手机记录下小玉玉的点评过程。

以往儿童主题短视频所能预设到的趣味性不同,小玉玉当评委的这条视频遭到了不少质疑声。而随着其经纪人的回应,专业与否的判断和成人化教育先置的解读声量增大, 儿童与成人的边界问题再一次进入我们的视线

01

“出名”与“资本”,被按下的成长加速器

8岁童星当评委,首先要检测的是其是否拥有评审他人的能,适用于成人世界的判断标准同样也适用于儿童世界,不然就会遭致理所应当的反对和不满。评论区反复提及的也是小玉玉专业与否,有无评审的资质。

对此,小玉玉的经纪人回应称,“你们有她资本多吗?你们有她出名吗?”实际上是一套谁看了都明了的躲避话术,毕竟人人皆知 出名不等于有能力,资本也不由所谓的知名度决定

作为一个年仅8岁的儿童,是否真的具备深而全的乐理知识、积累了足够多的舞台经验,答案可想而知。

△ 小玉玉经纪人的回应

邀请小玉玉当评委,或许更像是一个噱头,目的在于 为这场歌唱比赛注入更多的活跃因子和讨论度

放过这场可能的商业合作不谈,值得我们重视的或许还是老生常谈但依旧无可奈何的儿童成人化问题,且 随着一个“老生常谈”的定性,这一问题隐约有常态化的势头,慢慢失去了应有的关注度。

以小玉玉为例,她在点评时的语言神态确实有几分“小大人”的影子,而这恰恰是不少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再想想生活中对于小大人带有赞叹的“喔唷”“不得了”,和影视片段里占有一席之地的同类形象,可以看出 成人化儿童的“逗趣”作用

作为较大程度消解儿童与成人边界的媒介——电视让儿童成人化问题无处可遁,中美合家欢作品中都有这么一个时常语出惊人、偶尔苦大仇深的小大人,比如《武林外传》中的邱小冬和《摩登家庭》里的曼尼。

△ 中美影视作品中的“小大人”

从小大人与生俱来的逗乐功能不难看出, 他们更直接地受到了来自成人的认可,这种认同感同时隐含着权力上下的划分,即大人主宰着儿童能否被接纳。但是为什么需要被接纳?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生活在成人之中的自然人,他是作为一个 不合群的人进入这个世界的。

而通用的规律是,任何人的成长, 必然伴随着社会化和最终的“合群”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 代际之间存在着成熟差,前一代人相对于后一代人在身体、经验、知识、能力、社会性等方面更具优势,所以后代需要向前代学习而努力缩小成熟差。正是成熟差的存在让我们眼见小大人的“受宠”,也让我们窥见了 儿童与成人在时间刻度上的边界消逝

早教班、小童星,赢在起跑线上和成名要趁早的口号让儿童默认的玩乐时间被占用, 爸爸妈妈们作为前一代人,掌握了现行社会规则,生活在既成社会环境中,饱尝成年后的容错率苦果。于是,催促着孩子们往前走,早做打算,以规避“错的路”。

△ 育儿焦虑:早教班报不报?

或许对一些成年人而言, 按下孩子们的成长加速器无非是加快适应社会化的进程,童星是尽早体验自我爱好、顺便变现,早教班则是小时努力,以后省劲儿,反正早晚都要学习赚钱。

这就忽视了社会化与成人化的不同,前者贯穿人的一生, 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成长的过程,“过家家”在成人看来幼稚童真,却也可以归属为儿童的社会化;后者则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 异化表现它将儿童与成人的结构化边界斩断,让成人化元素侵入儿童的自在世界

02

模糊与消逝的边界,淹没的儿童价值

儿童的成人化教育最令人担忧的是,权力倾斜下,孩子们走向成人化路径是不自知的,他们没有敏锐的感知力和自我阻断的能力,这是一个完全由大人掌控的过程

从童星小玉玉到童模行业的红火发展, 儿童能够展现出大人的“角色风采”是一种内化的神童追逐令,评价的标准仍停留在成人世界,以成年人的价值取向来决定孩子们的优秀与否。

泰戈尔的《新月集》有一篇“玩具”,其中写道:

孩子,你整天坐在尘土中玩着一根断掉的树枝。

我微笑地看着你玩着那根折断的小树枝。

我忙着做帐,一个钟头一个钟头地累积着数字。

也许你看我一眼,想着:

“多么愚蠢的游戏,竟把你的早晨给浪费掉了!”

对于儿童而言,游戏是生活大头,他们身处的世界要更简单和纯粹,是 复杂社会的初级形态,成人则完全不同。最独特的是,童年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儿童来来去去,一批长大成人,又有新的一批降临于世。 童年留了下来,其作为一个结构化的形式,是从个体的儿童中抽象出来的

因此它本身是有着清晰的边界的,这条边界明确了儿童和成人遵循的不同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儿童的权益,同时它还捍卫着儿童的独特价值

知著君昨天和大家一起探讨了深圳地铁的广告标语,这句“长大后嫁给爸爸”的标语暴露出作者的长者本位儿童观,也将滑稽的“ 成人预备役”观点摆在眼前。而将孩子们视为缩小的成人,本身就忽视了儿童自身的价值。

深圳地铁广告“长大嫁给爸爸”|走偏的儿童叙事与成人想象

△ 被妈妈踹的妞妞

去年4月,杭州童模妞妞被踹的新闻掀起热议的浪潮,童模行业一时成为众矢之的,儿童工具论和商品论成为核心议题,进一步挖掘出了埋藏在光鲜亮丽的儿童外显形象之下的成人化不当引导。

一位00后童模叶祖铭在接受采访时,直言 未来的理想是成为网红、过上富裕的生活、娶个漂亮老婆。如果单纯以成人的眼光审视这句话,抛开说话的主体,倒有几分 朴实的现实感,但配合这位童模在讲述过程中的表情神态,难免会因过于成人化而感到不适。

在波兹曼笔下,儿童和童年的诞生得益于印刷术的发明。识字一下子将儿童与成人区别开来,成人借助于此,得以垄断信息,暴力与性渐渐从儿童的世界被抹去,成人小心地建构并呵护着“纯真可爱”的童年世界此时的两者边界,明晰而笃定。

但随着 愈发厚重的成功标准和逐步增多的社会通行元素,加上媒介打破信息的垄断,孩子们的成人化不再受百般阻挠,“小孩子嘛,要有小孩子的样子”式微,迫切希望儿童跨越一步之遥成为不少父母们既欣慰又无奈的选择。

不管是小玉玉的父母、经纪人,还是当下儿童经济产业中涌现出来的像童模、神童这样的角色,我们都很难去苛责与之相关的长辈, 更多的是呼吁成人能够“不越界”,适当放缓和放宽对儿童成长速度的关注

无人不是从童年走来,向成人走去。我们仍希望孩子们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拥有不被打扰的一方天地。

[1]钱歆睿:《儿童“成人化”现象之道德审视》

[2]王璐琴:《探寻边界:儿童与成人的权力关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