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歲童星當評委:小大人的登場,兒童與成人邊界的離場

權力傾斜下,孩子們走向成人化路徑是不自知的,他們沒有敏銳的感知力和自我阻斷的能力,這是一個完全由大人掌控的過程

要不這樣吧大爺,您再回家去練一練。”這是童星小玉玉對比賽選手的建議。

小玉玉,2歲起登臺表演,參加過央視、東方衛視和山東電視臺多檔電視欄目,擔得起“童星”的名號。最近,她成爲了一檔全民歌手大賽的評委,點評片段走紅網絡。

在視頻中,小玉玉有模有樣地就節奏、音色、副歌等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周圍同爲評委的幾位成年人也面帶笑容,有的還用手機記錄下小玉玉的點評過程。

以往兒童主題短視頻所能預設到的趣味性不同,小玉玉當評委的這條視頻遭到了不少質疑聲。而隨着其經紀人的回應,專業與否的判斷和成人化教育先置的解讀聲量增大, 兒童與成人的邊界問題再一次進入我們的視線

01

“出名”與“資本”,被按下的成長加速器

8歲童星當評委,首先要檢測的是其是否擁有評審他人的能,適用於成人世界的判斷標準同樣也適用於兒童世界,不然就會遭致理所應當的反對和不滿。評論區反覆提及的也是小玉玉專業與否,有無評審的資質。

對此,小玉玉的經紀人回應稱,“你們有她資本多嗎?你們有她出名嗎?”實際上是一套誰看了都明瞭的躲避話術,畢竟人人皆知 出名不等於有能力,資本也不由所謂的知名度決定

作爲一個年僅8歲的兒童,是否真的具備深而全的樂理知識、積累了足夠多的舞臺經驗,答案可想而知。

△ 小玉玉經紀人的回應

邀請小玉玉當評委,或許更像是一個噱頭,目的在於 爲這場歌唱比賽注入更多的活躍因子和討論度

放過這場可能的商業合作不談,值得我們重視的或許還是老生常談但依舊無可奈何的兒童成人化問題,且 隨着一個“老生常談”的定性,這一問題隱約有常態化的勢頭,慢慢失去了應有的關注度。

以小玉玉爲例,她在點評時的語言神態確實有幾分“小大人”的影子,而這恰恰是不少成年人喜聞樂見的。再想想生活中對於小大人帶有讚歎的“喔唷”“不得了”,和影視片段裏佔有一席之地的同類形象,可以看出 成人化兒童的“逗趣”作用

作爲較大程度消解兒童與成人邊界的媒介——電視讓兒童成人化問題無處可遁,中美閤家歡作品中都有這麼一個時常語出驚人、偶爾苦大仇深的小大人,比如《武林外傳》中的邱小冬和《摩登家庭》裏的曼尼。

△ 中美影視作品中的“小大人”

從小大人與生俱來的逗樂功能不難看出, 他們更直接地受到了來自成人的認可,這種認同感同時隱含着權力上下的劃分,即大人主宰着兒童能否被接納。但是爲什麼需要被接納?蒙臺梭利認爲,兒童是生活在成人之中的自然人,他是作爲一個 不合羣的人進入這個世界的。

而通用的規律是,任何人的成長, 必然伴隨着社會化和最終的“合羣”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 代際之間存在着成熟差,前一代人相對於後一代人在身體、經驗、知識、能力、社會性等方面更具優勢,所以後代需要向前代學習而努力縮小成熟差。正是成熟差的存在讓我們眼見小大人的“受寵”,也讓我們窺見了 兒童與成人在時間刻度上的邊界消逝

早教班、小童星,贏在起跑線上和成名要趁早的口號讓兒童默認的玩樂時間被佔用, 爸爸媽媽們作爲前一代人,掌握了現行社會規則,生活在既成社會環境中,飽嘗成年後的容錯率苦果。於是,催促着孩子們往前走,早做打算,以規避“錯的路”。

△ 育兒焦慮:早教班報不報?

或許對一些成年人而言, 按下孩子們的成長加速器無非是加快適應社會化的進程,童星是儘早體驗自我愛好、順便變現,早教班則是小時努力,以後省勁兒,反正早晚都要學習賺錢。

這就忽視了社會化與成人化的不同,前者貫穿人的一生, 實質上是一種文化成長的過程,“過家家”在成人看來幼稚童真,卻也可以歸屬爲兒童的社會化;後者則是社會化過程中的一種 異化表現它將兒童與成人的結構化邊界斬斷,讓成人化元素侵入兒童的自在世界

02

模糊與消逝的邊界,淹沒的兒童價值

兒童的成人化教育最令人擔憂的是,權力傾斜下,孩子們走向成人化路徑是不自知的,他們沒有敏銳的感知力和自我阻斷的能力,這是一個完全由大人掌控的過程

從童星小玉玉到童模行業的紅火發展, 兒童能夠展現出大人的“角色風采”是一種內化的神童追逐令,評價的標準仍停留在成人世界,以成年人的價值取向來決定孩子們的優秀與否。

泰戈爾的《新月集》有一篇“玩具”,其中寫道:

孩子,你整天坐在塵土中玩着一根斷掉的樹枝。

我微笑地看着你玩着那根折斷的小樹枝。

我忙着做帳,一個鐘頭一個鐘頭地累積着數字。

也許你看我一眼,想着:

“多麼愚蠢的遊戲,竟把你的早晨給浪費掉了!”

對於兒童而言,遊戲是生活大頭,他們身處的世界要更簡單和純粹,是 複雜社會的初級形態,成人則完全不同。最獨特的是,童年是一個固定的概念,兒童來來去去,一批長大成人,又有新的一批降臨於世。 童年留了下來,其作爲一個結構化的形式,是從個體的兒童中抽象出來的

因此它本身是有着清晰的邊界的,這條邊界明確了兒童和成人遵循的不同規則,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兒童的權益,同時它還捍衛着兒童的獨特價值

知著君昨天和大家一起探討了深圳地鐵的廣告標語,這句“長大後嫁給爸爸”的標語暴露出作者的長者本位兒童觀,也將滑稽的“ 成人預備役”觀點擺在眼前。而將孩子們視爲縮小的成人,本身就忽視了兒童自身的價值。

深圳地鐵廣告“長大嫁給爸爸”|走偏的兒童敘事與成人想象

△ 被媽媽踹的妞妞

去年4月,杭州童模妞妞被踹的新聞掀起熱議的浪潮,童模行業一時成爲衆矢之的,兒童工具論和商品論成爲核心議題,進一步挖掘出了埋藏在光鮮亮麗的兒童外顯形象之下的成人化不當引導。

一位00後童模葉祖銘在接受採訪時,直言 未來的理想是成爲網紅、過上富裕的生活、娶個漂亮老婆。如果單純以成人的眼光審視這句話,拋開說話的主體,倒有幾分 樸實的現實感,但配合這位童模在講述過程中的表情神態,難免會因過於成人化而感到不適。

在波茲曼筆下,兒童和童年的誕生得益於印刷術的發明。識字一下子將兒童與成人區別開來,成人藉助於此,得以壟斷信息,暴力與性漸漸從兒童的世界被抹去,成人小心地建構並呵護着“純真可愛”的童年世界此時的兩者邊界,明晰而篤定。

但隨着 愈發厚重的成功標準和逐步增多的社會通行元素,加上媒介打破信息的壟斷,孩子們的成人化不再受百般阻撓,“小孩子嘛,要有小孩子的樣子”式微,迫切希望兒童跨越一步之遙成爲不少父母們既欣慰又無奈的選擇。

不管是小玉玉的父母、經紀人,還是當下兒童經濟產業中湧現出來的像童模、神童這樣的角色,我們都很難去苛責與之相關的長輩, 更多的是呼籲成人能夠“不越界”,適當放緩和放寬對兒童成長速度的關注

無人不是從童年走來,向成人走去。我們仍希望孩子們擁有屬於自己的價值,擁有不被打擾的一方天地。

[1]錢歆睿:《兒童“成人化”現象之道德審視》

[2]王璐琴:《探尋邊界:兒童與成人的權力關係》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