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春晚一向都是最受全国人们瞩目和期待的,而对于即贴合现实又有笑点的小品类节目又更是大多数观众最喜欢看的,然而今年由贾玲携老搭档张小斐的《婆婆妈妈》却是让不少人看的尴尬万分。

《婆婆妈妈》讲述的是由贾玲扮演的婆婆和张小斐饰演的儿媳妇,婆媳两人在儿子面前假装相处融洽,十分和睦,然而一旦儿子不在,两人就将绝大多数的婆媳关系之间的矛盾展现了出来。

比如儿子不在时,婆婆:“我这儿子让你指使的,像个仆人一样”“上了一天班了,回来又是收拾桌子,又是做饭的,别人不心疼,我这当妈的能不心疼吗?”“当大伟面一套,当我面一套,你这不是两面派吗”。

儿子在时,刚抱怨儿媳懒,转头就“什么叫鸡腿只能婆婆吃,你也吃”,刚说完儿媳两面派,转头就装亲密“咱俩明天吃米线去”,说话含沙射影,每一句看似好笑的话语中都带着自己的私心。

有网友说,今年这些演员的节目是自己最期待的,然而让人伤心的是自己根本没法好好看,婆婆和老公就在身边,小品里说的每一句台词都那么熟悉,婆婆假装去收拾桌子,自己也不好意思盯着看,假装低头忙着嗑瓜子,去地上捡瓜子壳。

盲目的“代偿心理”,让家庭关系陷入恶性轮回

《婆婆妈妈》中,婆婆对儿媳说:你是我见过最不合格的儿媳!

儿媳听到这句话一脸不可思议,暴跳如雷:过了吧妈,哪个婆婆这么说自己儿媳妇啊!

婆婆一脸自然:我婆婆,当年我婆婆送给我的话,我现在送给你。

在绝大多数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都有至少一个人在受着盲目的”代偿心理“的指使。

代偿心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自觉的,积极的,

通俗的来说就是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陷,努力让自己做到扬长避短,尽量少犯错。

另一种则是盲目的,消极的

,通俗的来说就是明知道自己的短处和缺陷,但自己并不正视,反而欲想通过其他方式来补偿。

比如《婆婆妈妈》中婆婆这种的:婆婆当年就是这样对我的,那我也要这样对儿媳妇,当年我做儿媳妇受的苦,如今也要让我的儿媳妇再受一遍,这样对于我来说才公平,凭什么同样是儿媳妇,只有我受婆婆的苦,而你不受?

除了婆媳关系中,很多家长同样也犯着错误的“代偿心理”,比如做家长的小时候自己没好好学习,如今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结果应对方式不是让自己好好学习,而是逼着孩子去死命学习,企图让孩子去实现自己当年没完成的梦想,还美名其曰“我都是为了你好,我不想你后悔”。

心理学家萨提亚在家庭治疗中曾讲过一个“冰山理论”,他表示一个人与他的原生家庭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都说“三岁看到老”,其实并不是迷信,而是

人在婴幼儿时期做出本能反应时,会在父母的反复引导下自然而然形成条件反射,最终这种反射潜在了人们的心底,变成了本能的应激反应。

韩国有一个综艺节目非常的有意思,赤裸裸的将家长的私心给拉扯暴露出来,让很多家长大呼“太尴尬了,自己拼命想隐藏的心声就这样直白的被说了出来。”

在节目里,主持问:请问妈妈们的梦想是什么?

妈妈们异口同声:希望我的孩子能上名牌大学。

这几乎是每一位家长共同的梦想,都觉得让孩子上大学就是最好的出路,自己走过这么长的人生路,上大学是唯一一条最保险且出错率绝对最低的路,没毛病。

然而主持人却并没有赞同甚至追捧妈妈们的梦想,而是反问妈妈们:有这样想法的妈妈们,与其等着上小学的孩子读十年八年去考大学,不如您自己去参加高考,反正你都学过一次,基础已经有了,何必等孩子呢,使劲复习两年,基本都考上了。

家长们却回复道:我这脑子,不是这块料啊。

是啊,这才是所有家长们的心声,小时候自己被父母逼时不以为然,如今自己后悔了,就只能去逼孩子,为什么?因为逼孩子比逼自己容易啊。

最后,主持人说了一句很意味深长的话,她说:那您的孩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啊!

总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是很多家长惯犯的毛病,其实越是爱逼迫孩子的家长,自己越是不作为,

换个角度想,如果我们可以逼迫自己变得更优秀,那我们的孩子自然也会朝着优秀的方向前进,毕竟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世界名著《呼啸山庄》中有这样一段话很好的诠释了这种消极的代偿心理,

暴君欺压他的奴隶,奴隶们不起来反抗,而是欺压比他们更低下的人。

为了让你高兴,我心甘情愿地任凭你把我折磨致死,只是也得允许我用相同的方式为自己找点乐趣。

所以,放下自己代偿心理的盲目,将自己变好,变的有担当,变得更优秀,才是对孩子最积极的影响,只有终结这种盲目的心理,才是打断这种家庭恶性循环最好的方式。

不作为的爸爸,是一个家庭的灾难

如今的育儿热词中,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大猪蹄子老公都纷纷榜上有名,让很多妈妈们最头疼的不是单亲,而是家里明明有个大活人,可是关键时刻就是一点用处都没有。

《婆婆妈妈》中,许君聪扮演的公公就是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溜的比谁都快,和个稀泥都和的乱七八糟的人。

婆婆跟媳妇正在因为保姆事情唇枪舌战,刚睡醒出房门的公公打着哈欠出门那一刻看到这硝烟弥漫的阵势,赶紧行驶脚底抹油功夫:好像能再睡一会。

婆婆让他评评理时,婆婆还没开说,他就赶紧附和:你对!

正式让公公给个意见时,公公就一会支持婆婆不要保姆,因为干活累但是可以锻炼身体,一会又支持儿媳妇认为有个保姆可以分担家务,而且这个保姆也很靠谱,结果这种墙头草强行和稀泥的办法不仅没有有效解决婆媳之间的关系,反而将矛盾更加激化,让场面更尴尬了。

到了最后还搬出“儿子,你也该到了扛事的年龄了,爸老了,扛不住了”的理由,丢下大战中的婆媳,自己溜之大吉。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这样的场景几乎痛击每个家庭,不仅在婆媳关系之间,甚至在亲子关系之间,不作为的爸爸都让一个家庭进入了丧偶式育儿的圈内。

在去年大火的《都挺好》中,无数的家庭都被这样真实的剧情震撼住了,每当苏母不公平的对待苏明玉时,苏大强不是待在一旁不吭声,就是找个借口直接离开。

甚至在女儿苏明玉都开口请求支援:“爸,你都不能开口为我说一句话吗?”时,还借口要去上厕所而转身离开了。

很多人说,因为妈妈的强势才造成了爸爸的不作为,确实,我们不能否认这个因素的存在。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遇事爱和稀泥的人往往都是因为缺乏对自我的信心,缺乏对自我的认识,总是试图通过让大家在一个水平基准线上,以获得自己需要的安全感。

不管是苏大强还是《婆婆妈妈》中的公公,他们总爱用和稀泥的方式来让自己保持在安全范围内,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能力,自己既说服不了婆婆,也劝不了媳妇/女儿,那不如就躲着吧。

如果家有这样的老公,妈妈们不如多将自己的锋芒掩藏,多引导少嫌弃,多鼓励少指责,让爸爸更有信心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然而一个家庭中,尤其夫妻关系是相互的,反过来说,又何尝不是不作为的爸爸才把妈妈逼成了如此强势

如果苏大强能在生活中及时给与苏母支持,主动分担苏母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平衡家务和工作的重担,及时宽慰安抚女儿,也不至于让苏明玉和苏母断绝关系。

当妈妈教育孩子时,如果爸爸不会为了表面平和而和稀泥让妈妈少说两句,而是站在妈妈这边共同和孩子聊一聊,指出孩子的错误,这样不仅能让孩子明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也能卸下一部分重担,而不会让自己的情绪无处可发,变成“泼妇”。

家庭教育一直是我们父母最关注的问题,春晚这次的《婆婆妈妈》又无疑是争议最大的节目,有人看到的是婆媳关系,而有人看到的是亲子关系,其实这个节目本身最尴尬的并不是剧情,而是看剧情的我们,你们觉得呢?

我是小皮育儿经,育婴师,育有3岁女娃一枚,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学习,爱生活,关注我,让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孕产、育儿、教育知识,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