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丁·拉巴基执导的《何以为家》是一部纪实剧情片,通过深入了解黎巴嫩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从而以一种更加自然的方式,将其搬上荧幕,引人深思。

导演拉巴基在制作《何以为家》时,前后花费了5年多,前三年调查黎巴嫩贫民窟的现状,之后用6个月完成拍摄,在素材中精挑细选出近520小时的片子,经过2年的剪辑,终于在2019年于中国上映。

《何以为家》的影片从开头便引人入胜:生活在黎巴嫩贫民窟的12岁小男孩扎因,在狱中起诉了自己的父母,理由是""他们生了我""。

我们中国人总说""养育之恩大于天"",按理说孩子报恩都来不及,为什么这个12岁的男孩,要""大逆不道""的起诉自己的亲生父母?

扎因扛起养家重担

12岁的孩子,在我们的认知中,正是调皮捣蛋的年龄,然而生活在黎巴嫩贫民窟的扎因,却成熟的""可怕""。

扎因一家人生活在黎巴嫩的贫民窟中,在那里生活的人孩子出生就是""黑户"",活下去都很困难,上学更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尤其是对有七个兄弟姐妹的扎因来说,更是如此。

扎因的父母是典型的生而不养,一家九口人挤在一个破旧的阁楼中,生活已经如此困难,扎因的父母还在不停生育。

面对这样的父母,12岁的扎因为了让家里人的生活好过一点,不得不扛起养家的重担。扎因每天要到混蛋房东的小卖部里打工;要在路边拦下行人卖果汁;回家还要承受来自父母的谩骂和殴打......

不仅如此,扎因的妹妹在父母眼中,或许已经成为了""赚钱工具"",当女儿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父母将她""嫁""给房东,以此来缓解家庭状况。

扎因在困境中的选择——状告父母

扎因亲眼目睹妹妹被送走,却无力阻拦,扎因对父母十分失望,决定离开家。""幸运的""扎因在离开家后,被一个好心的年轻妈妈拉希尔收留。

拉希尔住在一个用碎石和塑料布搭成的房子中,她有一个一岁的孩子叫做约纳斯,虽说生活依旧贫困,但比约纳斯得到了很多母亲,所以当扎因听到拉希尔母子的笑声后,忍不住哭了。

同是生活窘迫的家庭,约纳斯得到了来自母亲的爱,而扎因听到的却只有谩骂,他羡慕这样的亲情。

扎因住下没几天,拉希尔就被抓了,扎因不得不独自照顾约纳斯,每天带着约纳斯去食物救济站领食物,想办法赚钱。

扎因在那里遇见了一位攒钱去梅森,梅森告诉扎因,自己已经攒够了钱,准备去瑞典,因为她听说那里的小孩没有一个是惨死的,扎因很受触动,也开始攒钱。

好不容易快要攒够钱,离开这里的时候,扎因却被房东赶出门,而他赚的钱还藏在房间的水管中,扎因陷入了绝望。

扎因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他把约纳斯卖给了造假证的人,那个人向他保证会给约纳斯找一个好人家。

无奈之下,扎因决定回家看看,却得到嫁给房东的妹妹离世的消息,他直接拿着菜刀冲了出去......最终伤人入狱。

狱中的扎因,得知母亲再次怀孕,打通了电视台的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故事,在律师的支持下,扎因起诉了自己的父母,原因是:他们生了我。

年仅12岁的扎因,甚至可以说已经历尽人间苦难,不堪重负,终究还是误入歧途,好在,他终于有了控诉父母的机会,不过显然,扎因的父母并不觉得自己有错。

扎因——生而不养,何处为家

整部影片当中,最令人难过的莫过于扎因的爸爸说: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我有什么错?

扎因的妈妈说: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凭什么批评我?

即便已经失去了女儿,即便儿子已经入狱,父母仍旧不觉得自己做的有错,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难道仅仅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苦难,就要生下孩子,历经同样的苦难吗?

①生儿育女的基本条件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的职业,父母不需要考试,也无需得到孩子的同意。有人说,生育是基本的人权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过度的非理性生育带来了""灾难""。

故事中的扎因,出生在有7个兄弟姐妹的家庭环境中,生活并没有因为孩子的到来有所改变,反而变得愈加贫穷,正如扎因在法庭上的控诉: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

扎因深受父母生而不养的伤害,刚刚12岁的他已经经历了人间百态,原本是应该在父母怀中撒娇的年龄,扎因的记忆中却只有殴打和辱骂,扎因不愿意再看到别人因此遭受苦难。

如果为人父母,仅为一己之私生下孩子,却生而不养,养而不育,那该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

②我们该怎样为人父母?

我们究竟该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父母?相信观看过影片的朋友,都会忍不住思考这个问题。

父母有生孩子的权利,但在生下孩子的同时,也需要负起责任:养活孩子、教育孩子,给孩子一个真正的家。

影片中的扎因,兄弟姐妹在身边,父母健全,有住的地方,按理说是一个有家的孩子,但影片名字却叫做《何以为家》,这正是对扎因父母的一种暗讽。

扎因后来遇到的好心女人拉希尔就是一个合格的妈妈吗?很显然并不是,虽说拉希尔努力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但现实却是有心无力,最终入狱,甚至无法得知孩子的状况,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明知道自己无法护孩子周全,却仍然选择生下孩子,是一种较为自私的做法。

希望每对父母,在决定生养孩子的时候,都能够做好承担责任的准备。

结语:

其实,影片中扎因起诉父母的场景,是不可能出现在黎巴嫩的,因为法律不允许孩子起诉未成年人。

但是作为导演的娜丁·拉巴基依旧决定设置了这样的剧情,拉巴基认为这是唯一一种让扎因发泄愤怒的方式,也是为生活在贫民窟的孩子们发泄痛苦的方式,同时也更加能够敲醒预备为人父母者的警钟。

在影片最后,扎因露出了唯一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因为他即将拥有一个自己的身份证,虽说这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烦恼都将随之消失,但正如导演拉巴基所说:这是在隧道尽头给你的一点点胜利的光芒,正是这点光芒,让你可以继续前行。

身份证并不能让扎因不堪的家庭好转,但至少让扎因有了一个身份,今后他将有选择未来的底气,或许扎因并不能绝情的离开这个家,但至少扎因在原本黑暗的生活中,看到了一点光亮。

《何以为家》的独特之处在于""纪实"",不仅拍摄方式更加像是一部纪录片,剧中的演员也都是导演在贫民窟选出来的,小主人公扎因的饰演者赞恩·阿尔·拉菲亚,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位从叙利亚逃难至黎巴嫩的难民。

小演员赞恩因为出演《何以为家》演技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所以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如今举家迁去挪威,总算是过上了还不错的生活。

希望现实生活中的""扎因""都可以如生活中饿赞恩一般,看到胜利的光芒,有继续前行的勇气:愿每一个勇敢的小孩,都能被世界温柔相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