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刊登《“倍速”时代大众何去何从?》报道:互联网带来了海量信息和更快捷更多元的传播方式。人们的时间仿佛越来越不够用,先是短视频兴起、倍速播放普及,随后又出现5分钟看一部经典书(电影)、4分钟一集短剧,经典剧集也推出精简版……

网络时代,为了吸引大众眼球,为了人们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抓取最有兴趣的东西,各种网络平台、新媒体技术都推出了快速视听的内容。

比如,现在的倍速“追剧”,已是时下很多年轻人文化娱乐生活方式和休闲生活方式,因其热衷而成为时尚,他们中间有很多“追剧”的方式方法。如果,打开视频软件,播放电视剧时总能看到“倍速”的功能,,而一些原来没法倍速播放的软件,也可以通过下载各类插件来实现。

“倍速”能够改变播放的速率。如果有一部1小时的剧,在开二倍速的情况下,30分钟就可以看完,扩展到一部剧,用20集的时长就能看完40集的电视剧,缩短了很多观剧时间。比起跳着放,倍速播放并不会遗漏重要的情节。不少年轻人热衷于在各类视频网站点击“倍速”观影、观剧,然后再发发弹幕……

去年南方都市报在网上发起了一个关于“倍速”的调查,参与的网友近八成为上班族,超六成为90后。调查显示排名最高的是倍速追剧,占受访者的68.2%。其次是“倍速看视频节目”和“边听音频边做其他事”,分别占到59.1%和47.7%。在选择倍速模式观看内容的类别中,音乐娱乐内容以68.2%居榜首,而历史人文类与知识技能类内容也占到了45.5%……

还有视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推出“5分钟看一部电影”“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等,把倍速带入经典阅读之中,而事实上这种倍速阅读已成一种阅读流行趋势。诸如《一本书读通中外经典》《世界经典名著快读》《一分钟读懂×××》……这些指导阅读的图书,基本以“速成”“倍速”为主。翻阅这些图书,大多是对名著经典的作家生平、写作背景、情节梗概、人物角色作简明扼要的梳理,偶尔会加上编者个人的评价。从内容上看,颇有些类似以往的“经典导读”,但更为醒目的书名,却透露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阅读理念:这些图书是教读者在短时间内掌握名著的精华,从而不用再去啃原著这块“硬骨头”。

有学者认为“倍速”阅读的流行,说明“速食”阅读的后经典时代已经到来,“过去的时代慢,所以是沉浸式阅读,当时文化传播的方式和文化生产的内容,是追求主题意义的经典时代。今天可称之为后经典时代,就是碎片化、快速的,信息量大的,但其实是在孕育一个新的审美快感,要看到迅速阅读的美学体验和这个时代相呼应”。但我们都知道,书籍所记录的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者阅读的同时要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所以,倍速阅读的流行,不能证明阅读的深度不再重要,也不能说明阅读需要去精神化。倍速阅读不仅在于这种阅读方式挤占了深阅读的时间,使我们无法形成理性化、系统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这种阅读方式忽视了对深刻思想的领悟和品味。

我们现在处在这样一个“速度”时代。这样的令人眩晕的速度,使我们的生活常常是紧张、急迫、匆忙、受挤压的,包括文化、文娱在内的精神生活,愈加趋向“速度化”。我们这种愈加趋向“速度化”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状态,已经形成一种模式、一种节奏、一种习惯。对欣赏的事物,或精神对象,我们似乎已经没有了心灵的品味,没有灵魂的交流,没有精神的对话,一切以实用、消费为原则,快速见效、带来功利,一切要服务于这种追求速度的快乐,追求速度、追求流行,成了我们文化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据。

今天,信息的洪流奔涌而至,我们比任何别的时候都更容易将智慧与知识,知识与信息混淆起来,更倾向于用经济学的方式来解决人生的问题,用娱乐的方式、技术的方式来对待文化的问题、精神的问题,物质力量、技术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也会长久地纠缠在一起,难解难分,彼此对立,又互相渗透,构成着我们内在的思想紧张。所以,在这个文化“倍速”,甚至精神生活也“倍速”的时代,我们应该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回望心灵的能力,让我们的文化“慢下来”,我们的精神“慢下来”,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文化和精神的美、真、深的品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