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國軍名將起義後,第二天就不幸病逝,部下成爲開國中將

在莊嚴肅穆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長眠着一位東北軍抗日將領,他就是中共特別黨員、東北軍中赫赫有名的少壯派、國民革命軍第111師師長常恩多將軍。戎馬生涯二十載,常恩多將軍爲抗日復土,走過了一條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之路。

常恩多,字獲三,滿族,1896年9月3日出生於遼寧省海城縣東四鄉東三臺子村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五歲時母親去世,九歲喪父,和繼母、妹妹相依爲命,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童年的悲涼和辛酸,使他飽嘗了人間的不平,在他幼小的心靈裏深深埋下了疾惡如仇的火種。

1919年,他懷着立志救國的雄心,隨招兵的軍官去黑龍江省參加了奉軍。1922年,考入陸軍東北講武堂,畢業後,他從東北軍底層升至57軍111師師長,一向主張抗日。1935年,經紅軍總參謀長葉劍英的說服,萌生加入中共之意。當年12月,向張學良提出“兵諫蔣介石”的建議,是西安事變中的激進派。

張學良在南京被扣押後,常恩多異常激憤,立即派人與紅軍前方總指揮部彭老總、任弼時、徐海東祕密聯繫,準備投奔紅軍;但紅軍負責人從大局考慮,力勸常恩多暫時留在東北軍中。

“七七事變”之後,常恩多率111師開赴江蘇任戒嚴司令,在100公里的江岸上佈防。此後,率部參加了揚州保衛戰、臺兒莊會戰等戰役。

111師,當時習稱爲“百十一師”,將士驍勇善戰,被民衆譽爲“常勝軍”。

1938年冬,周公祕密指示常恩多:“要爭取有利時機,幫助開展敵後游擊戰爭。”常恩多遵命,率師部直屬部隊和662團,從蘇北沐陽出發,開赴魯南。不久,經中共山東分局批准,常恩多成爲特別黨員。

1939年初春,常恩多率師部機關、直屬隊和662團開赴山東莒縣大於莊一帶駐防,先後攻克了大店、碑廓兩個鎮的敵僞據點。其中的大店鎮,後來便成爲八路軍115師司令部、山東分局、戰工會、山東縱隊等機關的常駐地。

皖南事變前後,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到達巔峯,而此時的常恩多因爲長期的勞累,病情越來越嚴重,他自知痊癒無望,對抗日報國不能做更多的貢獻,深以爲憾。

1942年8月1日,軍醫處正式宣佈,常恩多的病停止治療,於是醞釀已久的武裝起義只好提前爆發。第二天,病重的常恩多躺在牀上,勉強寫出他一生最後的三十五個字:“務要追隨郭維誠,貫徹張漢公(張學良)主張,以達到殺敵鋤奸之大欲。本師官兵須知。常恩多……八·二。”

8月8日,常恩多命令部隊移到抗日根據地莒南縣王家坊前村,把三千多人的部隊交給了黨和人民。第二天凌晨,他含笑溘逝,終年47歲。當時出於鬥爭形式的需要,中共山東分局決定暫時密不發喪,直到第二年7月17日纔在莒南縣朱蘆村爲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111師官兵到達根據地後,受到黨政軍民的熱烈歡迎,曾一度改爲“東北抗日挺進軍”,後經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的批准,仍稱第111師,爲新111師,推舉常恩多的愛將萬毅爲師長。

萬毅,與常恩多一樣,早年曾在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堂,後來成爲中共特別黨員。“七七事變”後,任57軍112師第72團上校團長,也是東北軍中最年輕的一位團長,曾參加南京保衛戰,在激戰中全團戰歿,隻身倖免。1940年初,任57軍111師333旅代旅長。1949年3月,他被委任爲東北野戰軍第42軍首任軍長、黨委書記,參加“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攻佔四平、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等戰役戰鬥。1955年,萬毅被授予中將軍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