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说起厨具,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双立人。

哪怕它一套下来好几千,也有人宁愿掏出这钱。

买上一套,然后用起来才发现是西餐厨师刀。

发现竟然没想象中好用,在厨房里彻底吃灰。

原因呢,没啥,不外乎是中国品牌的名字 Low。

一听,名字就没有逼格,用它做出来的菜,似乎就输了一个头。

但是这话,老外不同意!

有这样一把刀,已经在国内卖了 400 年,堪称刀中同仁堂。

在国内卖 60+ 元,国外卖 80 欧元(约合 700+ 人民币),却被抢疯。

连国外的美剧、英剧,都在用它,导演组里怕不是有一堆死忠粉。

(美剧里的「穿帮时刻」,竟然是汉字哈哈哈)

亚马逊上还有各种真实评价。

据说在留学圈里,代购中国刀是非常赚钱的活。

它就是——

传说中常年位列刀谱第一,中华名刀,张小泉菜刀。

不到双立人 1/10 的价格,中国人用了 400 年,是时候重新认识它了。

埋头做刀 400 年

毛爷爷说不能没有它,一抬头成了中华刀王

要做成一个品牌,除了性能、口碑、服务......

还需要时间,没有百年的沉淀,说不上是国货代表。

曾经的国货,每件都凝聚了工匠几十年的手艺经验,做出来就是要用几十年的。

有一个很多年轻人没听过的品牌——张小泉。

从明朝万历年间就开始做刀具,剪刀。

一把可以用上百年,一辈子,一做就是 400 年。

400 年间,经历了朝代更迭,战争,工业发展,国外品牌入侵。

多少老字号都熬不到今天。

就只说「刀」这个领域,很少人知道,除了张小泉,还有另一个同时期的老字号,王麻子。

号称「南张北王」,中华刀王。

张小泉,原名张大隆刀具店,康熙年间就已成为皇帝御剪。

到了乾隆年间,更是被乾隆看上封为「宫廷御剪」,遂改名张小泉。

新中国成立以后,手工业百废待兴。

1956 年,毛爷爷特别发话:手工业中有很多好东西,不要搞丢了,王麻子、张小泉,剪一万年也不要被搞掉。

一语中的,北京王麻子在 2003 年,满 352 岁的时候,宣布破产。

风里雨里,剩下张小泉陪你。

其实,这些年国外品牌纷纷入华发展。

利用民众「外国月亮比较圆」的心态,吃掉了很大一部分市场。

张小泉,也只能一度委曲求全,恪守「良钢精作」的祖训,默默把刀做好。

果然,好刀不怕巷子深,张小泉,竟然在国外火了一把!

比军刀锋利,切菜剁肉如切豆腐

久切都不会累

中式菜刀,讲究的是「快准狠」。

有朋友以为,像国外的刀一样,没那么利,会比较安全不容易切到手。

其实不是,快刀,反而更安全。

因为刀锋足够利,切起来不费力,减少用力,手腕的肌肉就能更好控制精度。

被磨得发亮的刀身,一看就是咱们中国人用了几千年的好刀。

切带皮的火腿,外层的肠衣,不容易一刀切断。

用它,手起刀落,肠衣和肉齐刷刷断开,没有丝毫粘连。

牛里脊,肉质紧致,纤维韧而厚实。

一刀下去,连肉带筋都断开。

刀身够薄,可以片出毫米级的鱼片。

不像我之前那把老菜刀,在靠近肉和皮的地方撕扯半天,都切不开。

切蔬菜,有弹性的番茄,其实不好锁住水分。

这个一刀平切过去,平整漂亮,所有汁水都被锁在里面。

它有多锋利呢?

我做了个实验,直接把番茄从上放下来,一刀两断,非常干净。

72 道工序,每把由老师傅手工开刃

龙泉宝钢做菜刀

能做到 400 年屹立不倒,一把小小的刀,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就从刀本身的材质来说。

刀刃,用的是浙江本地最好的龙泉钢,精炼而成。

说白了,就是用做「龙泉宝剑」的心态,来做一把菜刀。

有道是:

世界三般苦,打铁、撑船、磨豆腐。

用龙泉钢做刀,那真是大大的难,因为钢材本身太好,非常难打磨开刃。

事实上,每一把张小泉菜刀,都要经过 72 道工序才能做成。

随便一个工序,都能让年轻人崩溃。

理头:刚烧红的铁,用铁锤一下一下地敲,电影里做宝剑经常有这情节。

淬火,烧红以后直接怼到水里,唰唰就往外冒热气。

有首诗怎么说来着: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这么工序其实大家都看不到,张小泉就算少做一个,一年就能多产几百万把刀。

但人家偏不,而且每把都要熟手老师傅才有资格「开刃」。

这样一把刀,连外国人都知道它的好,咱们中国人还要继续舔「国外大牌」吗?

放在某立人身上,这刀我看它能吹成“德意志工匠精神”,卖你 1999 不过分吧。

而张小泉,用了龙泉钢,做了 400 年,72 道工序,只不过卖 59一把起而已,性价比爆炸,简直是“刀中小米"。

整个系列分为砍骨刀、切片刀、折叠水果刀,大家可以按需入手,谁用谁知道。

我自己用下来,一套就是最好的,厨房里无肉不削,无菜不切。

比起那些上千块的西式餐刀,是时候,重新见识一下老祖宗用了几百年的「宝刀」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