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說起廚具,很多人第一時間就想到了雙立人。

哪怕它一套下來好幾千,也有人寧願掏出這錢。

買上一套,然後用起來才發現是西餐廚師刀。

發現竟然沒想象中好用,在廚房裏徹底喫灰。

原因呢,沒啥,不外乎是中國品牌的名字 Low。

一聽,名字就沒有逼格,用它做出來的菜,似乎就輸了一個頭。

但是這話,老外不同意!

有這樣一把刀,已經在國內賣了 400 年,堪稱刀中同仁堂。

在國內賣 60+ 元,國外賣 80 歐元(約合 700+ 人民幣),卻被搶瘋。

連國外的美劇、英劇,都在用它,導演組裏怕不是有一堆死忠粉。

(美劇裏的「穿幫時刻」,竟然是漢字哈哈哈)

亞馬遜上還有各種真實評價。

據說在留學圈裏,代購中國刀是非常賺錢的活。

它就是——

傳說中常年位列刀譜第一,中華名刀,張小泉菜刀。

不到雙立人 1/10 的價格,中國人用了 400 年,是時候重新認識它了。

埋頭做刀 400 年

毛爺爺說不能沒有它,一抬頭成了中華刀王

要做成一個品牌,除了性能、口碑、服務......

還需要時間,沒有百年的沉澱,說不上是國貨代表。

曾經的國貨,每件都凝聚了工匠幾十年的手藝經驗,做出來就是要用幾十年的。

有一個很多年輕人沒聽過的品牌——張小泉。

從明朝萬曆年間就開始做刀具,剪刀。

一把可以用上百年,一輩子,一做就是 400 年。

400 年間,經歷了朝代更迭,戰爭,工業發展,國外品牌入侵。

多少老字號都熬不到今天。

就只說「刀」這個領域,很少人知道,除了張小泉,還有另一個同時期的老字號,王麻子。

號稱「南張北王」,中華刀王。

張小泉,原名張大隆刀具店,康熙年間就已成爲皇帝御剪。

到了乾隆年間,更是被乾隆看上封爲「宮廷御剪」,遂改名張小泉。

新中國成立以後,手工業百廢待興。

1956 年,毛爺爺特別發話:手工業中有很多好東西,不要搞丟了,王麻子、張小泉,剪一萬年也不要被搞掉。

一語中的,北京王麻子在 2003 年,滿 352 歲的時候,宣佈破產。

風裏雨裏,剩下張小泉陪你。

其實,這些年國外品牌紛紛入華髮展。

利用民衆「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喫掉了很大一部分市場。

張小泉,也只能一度委曲求全,恪守「良鋼精作」的祖訓,默默把刀做好。

果然,好刀不怕巷子深,張小泉,竟然在國外火了一把!

比軍刀鋒利,切菜剁肉如切豆腐

久切都不會累

中式菜刀,講究的是「快準狠」。

有朋友以爲,像國外的刀一樣,沒那麼利,會比較安全不容易切到手。

其實不是,快刀,反而更安全。

因爲刀鋒足夠利,切起來不費力,減少用力,手腕的肌肉就能更好控制精度。

被磨得發亮的刀身,一看就是咱們中國人用了幾千年的好刀。

切帶皮的火腿,外層的腸衣,不容易一刀切斷。

用它,手起刀落,腸衣和肉齊刷刷斷開,沒有絲毫粘連。

牛裏脊,肉質緊緻,纖維韌而厚實。

一刀下去,連肉帶筋都斷開。

刀身夠薄,可以片出毫米級的魚片。

不像我之前那把老菜刀,在靠近肉和皮的地方撕扯半天,都切不開。

切蔬菜,有彈性的番茄,其實不好鎖住水分。

這個一刀平切過去,平整漂亮,所有汁水都被鎖在裏面。

它有多鋒利呢?

我做了個實驗,直接把番茄從上放下來,一刀兩斷,非常乾淨。

72 道工序,每把由老師傅手工開刃

龍泉寶鋼做菜刀

能做到 400 年屹立不倒,一把小小的刀,其實一點都不簡單。

就從刀本身的材質來說。

刀刃,用的是浙江本地最好的龍泉鋼,精煉而成。

說白了,就是用做「龍泉寶劍」的心態,來做一把菜刀。

有道是:

世界三般苦,打鐵、撐船、磨豆腐。

用龍泉鋼做刀,那真是大大的難,因爲鋼材本身太好,非常難打磨開刃。

事實上,每一把張小泉菜刀,都要經過 72 道工序才能做成。

隨便一個工序,都能讓年輕人崩潰。

理頭:剛燒紅的鐵,用鐵錘一下一下地敲,電影裏做寶劍經常有這情節。

淬火,燒紅以後直接懟到水裏,唰唰就往外冒熱氣。

有首詩怎麼說來着: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

這麼工序其實大家都看不到,張小泉就算少做一個,一年就能多產幾百萬把刀。

但人家偏不,而且每把都要熟手老師傅纔有資格「開刃」。

這樣一把刀,連外國人都知道它的好,咱們中國人還要繼續舔「國外大牌」嗎?

放在某立人身上,這刀我看它能吹成“德意志工匠精神”,賣你 1999 不過分吧。

而張小泉,用了龍泉鋼,做了 400 年,72 道工序,只不過賣 59一把起而已,性價比爆炸,簡直是“刀中小米"。

整個系列分爲砍骨刀、切片刀、摺疊水果刀,大家可以按需入手,誰用誰知道。

我自己用下來,一套就是最好的,廚房裏無肉不削,無菜不切。

比起那些上千塊的西式餐刀,是時候,重新見識一下老祖宗用了幾百年的「寶刀」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