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葉葉,資深金融從業人員,曾在境內知名券商及海外金融機構就職,從事經紀業務、風險管理、公共關係及戰略規劃等管理工作。

在國內市場談“投顧”,你很可能會發現,根據交談對象的不同,自己會陷入一種“你談的到底是哪種投顧?”的困惑:

是證券公司投顧還是證券投資諮詢機構投顧?

是監管內持牌投顧還是監管外野生投顧?

是平臺投顧、軟件投顧、學習型投顧還是傳統投顧?

從上世紀90年代初“野蠻生長”至今,伴隨着政策、機構、市場的角力,證券投資諮詢業務的參與羣體、發展方向、監管重點不斷演變,逐漸衍生出巨大的天然差異。

亂相整治中,各自探索商業模式

早在1992年,以深圳新蘭德證券投資諮詢公司的註冊成立爲標誌,中國證券投資諮詢行業大幕拉開,這也是第三方證券投資諮詢機構的正式亮相。

證券投資諮詢機構在早期證券投資理念的普及與傳播、投資者教育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業務模式單一的問題卻一直突出。“證券投資諮詢機構的法定業務僅有證券投資諮詢業務一項,而證券公司天然帶有該業務資質,結合其經紀業務的發展,往往採用與佣金捆綁甚至免費的方式提供投資諮詢服務,這令第三方證券投資諮詢機構面臨極大的業務拓展壓力。隨着各類財經資訊媒體、炒股軟件平臺、企業諮詢類公司紛紛競相引入投資諮詢業務模塊,加之非法證券諮詢機構的泛濫,整個行業的競爭風險更是日益加劇。”業內人士坦言。

慘烈的競爭帶來行業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莊託”、“黑嘴”乃至“傳銷式”展業等問題屢禁不止。針對部分證券投資諮詢機構發生的不當營銷和違規經營問題,近年來證監會持續加大執法力度,整肅行業紀律。2019年6月,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證券投資諮詢機構執業規範(試行)》,除了向客戶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的人員應取得證券投顧執業資格外,從事營銷、客服且不提供投資建議的業務人員也應取得證券從業資格。2020年7月15日,中國證監會官網公佈截至6月被採取暫停新增客戶的行政監管措施且處於整改期的證券投資諮詢機構名錄,共涉及29家機構。

截止2020年6月底,中國證監會網站公佈的證券投資諮詢機構共83家。在地域分佈上,上海、北京、深圳分別爲17家、16家、10家。在商業模式上,則結合各自發展歷程,體現出不同的脈絡與風格。

東方財富通常被視爲證券投資諮詢機構的戰略性佈局與轉型的典型,自2005年成立至今,通過三個階段的佈局,成功從流量龍頭轉爲零售巨頭:第一階段,從“東方財富網”等門戶網站起家,吸引長尾客戶,積累客戶流量;第二階段,依託流量優勢與用戶黏性,獲取證券業務牌照,逐步佈局經紀業務;第三階段,全面轉型財富管理,2018年公司再獲公募牌照,至此先後進入證券、基金、期貨、第三方支付、徵信等業務領域,一舉奠定行業地位。根據年報信息,2017至2019年,合併營收分別爲25.47億元、31.23億元、42.32億元,同比增速爲8.29%;22.64%;35.48%。從業務結構來看,“證券服務”的收入佔比近年來不斷提高,2019年佔比達 65%。

同爲“流量大戶”的同花順採取的則是“堅持不收購證券牌照,避免與客戶的潛在競爭”的模式。在2009 年藉助手機炒股軟件實現大量流量積累後,2010 年上線iFinD、佈局機構金融信息平臺,並獲得投資諮詢牌照、開展薦股軟件銷售業務;2012 年獲得基金銷售牌照;2014年起積極拓展券商合作開戶業務;近年來順應金融科技的發展趨勢,開發基於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金融工程、人機交互等前沿技術的產品及應用。根據年報信息,2019年合併營收達17.4億,其中以薦股軟件銷售爲主的電信增值業務是基石業務,實現8.85億營收,同比增長7.54%,主要與券商相關的軟件銷售與維護業務以及與開戶導流相關的廣告與互聯網業務亦表現突出,兩項分別實現1.6億和4.62億營收,同比增長幅度分別達到11.87%和44.22%。

同在A股上市的指南針,以及在新三板上市的益盟,則將業務重點落在“金融信息服務”上,走軟件工具輔助決策的軟件投顧之路。主要客戶羣體爲專業的個人投資者,公司採用直銷模式,直接向客戶提供包括金融資訊及數據在內的PC終端等產品及服務。其中指南針基於自身的客戶資源與流量入口優勢,也在積極拓展與券商合作的廣告服務業務,並在保險經紀領域進行佈局,根據年報信息,2019年合併口徑營收爲6.2億元,利潤爲1.2億元。

隨着市場業態的細分,以及年輕股民們對宏觀、政策、行業等基本面知識的學習需求愈加強烈,市場上還出現了益學投資、九方智投等將在線教育和投資諮詢相結合的機構。在傳統投顧服務的基礎上,融合了證券投資線上教育的內容,學習過程和實戰結果並重。

但與東方財富和同花順這種多牌照綜合性金融服務機構相比,其他發展路徑雖然在傳統投顧基礎上有所創新,但仍受制於牌照和業務模式的單一性,在商業落地上顯得單薄。行業整體而言,頭部和尾部差距較大,營收與利潤情況亦不樂觀。

門檻提升,一大波現有機構將遭遇出清

今年4月份,證監會就《證券基金投資諮詢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這距離2010年頒佈的現行《證券投資顧問業務暫行規定》剛好十年。

從整個行業的頂層設計上看,徵求意見稿將證券基金投資諮詢業務分爲證券投資顧問業務、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發佈證券研究報告業務以及證監會認定的其他證券基金投資諮詢業務。

基金投資顧問業務:截止目前已經有5家公募基金、3家基金銷售平臺、3家銀行、7家券商獲得試點資格,由於行業預期本次新規的發佈將推動公募銷售從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因此一下子成了市場的熱門話題。
發佈證券研究報告業務:考慮到該類業務對資本市場定價有較大影響力,基於審慎監管的原則,現階段原則上僅允許證券公司或其專業子公司開展。
證券投資顧問服務:根據提供服務的機構類別可再分爲兩類,分別是依託於券商的投顧服務,以及由第三方證券投資諮詢機構提供的服務。

徵求意見稿大幅提高了機構的准入門檻和合規成本,體現在內控體系上,一是更強調業務的集中統一管理,要求投資諮詢機構向客戶提供的投資建議、研究報告等應當經公司內部集中統一的決策程序生成和調整;二是更強調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原則上不得向專業投資者以外的客戶提供股票、結構化產品、證券衍生品等高風險投資顧問服務(經明確告知客戶不適合,且客戶確有需要的除外)。

如該徵求意見稿正式落地,那些治理規範、適應監管、資本實力強的新機構將被允許“入場”,現有的第三方證券投資諮詢機構不僅面臨來自證券公司的固有競爭,還將面臨諸如基金公司、商業銀行、資管機構等新准入機構的全面競爭,原先以牌照價值爲生、缺乏經營門檻的機構則將面臨“保殼難”問題,實力不強的牌照主體甚至可能會理性考慮是繼續運營此項業務還是轉讓牌照。從目前形勢判斷,市場從業人員將進行一波更新換代。

環境更迭,直面市場上的同臺競爭者

回到市場現狀。儘管監管方向明確,但由於交易機制、法律法規、投資理念仍在完善過程中,市場的成熟預計仍有較長的過渡期。而新模式、新玩家及跨界融合的不斷出現,也對現有證券投資諮詢機構的業務模式產生了巨大影響。“當下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恐怕只有變化本身。但變化不可怕,關鍵是你怎麼找準自己的優勢,去擁抱變化,將變化轉爲自己的勢能。”一位業內人士列舉了以下可能的融合點:

證券投資諮詢機構VS新媒體:互聯網時代,音頻化、視頻化的傳播方式給現有的證券投資諮詢業務帶來巨大變數。而王牌研究員IP化、“野生投資大V”和粉絲經濟的崛起,也正不斷地改變研究與諮詢的商業變現模式。借力新媒體,如何在“合規性”與“鉅額流量”之間取得平衡,或許是證券投資諮詢機構在“收穫”新客羣時要做好的最重要的功課。
證券投資諮詢機構VS智能投顧:徵求意見稿首次提及“程序化諮詢”類產品即智能投顧,說明監管機構開始正視此類產品的發展。而相比於昂貴的人工投顧,智能投顧的客戶准入門檻更低,擁有更巨大的市場空間。對具備相應的技術儲備的證券投資諮詢機構而言,或將藉此迅速實現規模化拓展。
證券投資諮詢機構VS基金投顧:2018年基金投資顧問業務開始試點,明確“符合中國證監會規定條件的從事基金投資顧問業務的機構,可以向客戶提供管理型投資顧問服務,在客戶授權範圍內代理客戶辦理交易申請等事項”,正式准許投資顧問在基金業務上“代客理財”。這一新的業務模式站在買方(也就是投資者)的角度,以投資者的利益爲中心開展顧問服務,較之前傳統的賣方投顧模式,給投資者帶來了不同的服務體驗。
證券投資諮詢機構VS證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機構:如果想象力更加豐富一些,從業者對監管的頂層設計似乎期待更多:符合條件的證券投資諮詢機構,是否有可能轉型爲資產管理類證券公司?證券投資諮詢機構作爲法人主體,是否可以“經紀人”的形式與證券公司全方位合作?證券投資諮詢業務與其它證券業務牌照是否有更多渠道的資源整合,從而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內生髮展動力?

未來市場份額更加集中,或將朝四個方向發展

在高企的股東門檻、重塑的行業生態與不斷完善的監管環境下,未來的證券投資諮詢行業,是會走出自成一派的精品化、專業化發展道路,還是囿於資金與業務範疇狹窄的壓力,在一輪輪的合併與清理中成爲券商、銀行等大型機構的附屬?

“螞蟻和先鋒這樣的巨無霸都合作了。可以預見,證券投資諮詢行業將經歷優勝劣汰的過程,實力不強的小機構將逐步出清,現有市場份額將更加向頭部企業集中。”有業內人士判斷。

第一種是專注爲專業投資者打磨數據資訊與投資策略,朝精品化的獨立投顧軟件提供商的方向發展;

第二種是將投顧服務向在線教育轉型,打造股民的學習平臺甚至非股民的泛理財學習平臺;

第三種是以投顧服務帶動客戶流量,將客戶流量匯聚在覈心產品,然後集合牌照優勢(證券經紀牌、基金代銷牌)實現內循環,獲取通道收益;

第四種則更具想象空間,將投顧能力與資產管理能力、財富管理能力形成合力,成爲更寬泛意義上的“大資管+大財富”產業鏈上的一環。

“嚴格來講,並不是行業本身沒有出路,而是沒有資金和人才積澱的機構在未來將沒有出路。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從業人員,都要突破賺快錢的思維,在合規經營、底線思維的前提下打磨自身的產品與服務。大環境上也要有更爲開放的監管頂層設計,這樣整個行業才能迎來更好的發展機遇。”該業內人士如此說。(CIS)

百萬用戶都在看
投資就是如何克服貪嗔癡!6位投資者的自白:衝進A股,我怎麼賺錢?剛開始很怕錯過牛市,如今…
散戶跟風交易太瘋狂!美國知名在線券商要"降火",柯達1周暴漲20倍成導火索!散戶持倉前十股票曝光
證監會發聲!注意到美方涉及中國公司報告,對話才能實現雙贏!已向美方提供14家公司審計工作底稿
降薪20%?中信銀行:目前沒有統一降薪的安排!罕見,7月起這家股份行將從工資中扣除"風險金"
重磅信號!強週期ETF份額集體暴增,牛市旗手更獲六大同行"捧場"!增量資金持續入市,8月風口在哪兒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