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297字,閱讀時長約4分鐘

《中餐廳》第4季纔剛播到第2期,不少網友已經驚呼:被李浩菲圈粉!

看了李浩菲在第2期的表現,估計很多領導更羨慕店長黃曉明,能擁有這樣的員工,那簡直是每一個領導夢寐以求的,只能羨慕黃店長的運氣好。

職場萌新李浩菲,到底有哪些優秀員工的特質,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學習呢?

光第2期,我們就能找出好多來。

正式營業前一天晚上,林大廚建議邀請船長等工作人員一起來喫飯,席間問起了當地人偏好的口味、人口年齡段構成情況等,當然,順便也聊起了當地的很多風土人情。

不得不說,薑還是老的辣。席間的一番溝通交流之後,開會確定菜單時,林大廚結合當地主要消費羣體以中老年人羣和孩子爲主、消費水平不高的信息,直接給出了以家常菜爲主的建議,並在定價時,也採取了特別親民的策略。

作爲一個萌新成員,李浩菲能夠無師自通,一開始就理解領導和大廚們的意圖,因此跑去給趙麗穎寬心說:

他們也瞭解瞭解這附近喫點什麼、大家愛喫什麼、看看消費高低,我們也好定菜價。

我以前的領導,經常跟我們說一句話:一個有前途的人,一定是在做員工的時候,就站在主管的角度思考問題,做主管的時候,站在經理的角度思考問題,然後才能逐步走上更高的位置。

那麼問題就來了,到底怎麼樣才叫站在上一級思考問題?

其實剖析下來,最核心的就是:你要知道上一級最核心的目標是什麼,怎樣才能夠達成。當你不斷地在思考這兩點,就叫站在上一級思考問題;當你知道這兩個問題的框架性答案,一看領導的具體動作,就知道這是在解決框架內的哪個具體問題,這就叫懂業務、能理解領導的意圖。

具體到他們確定菜單這個事情上來說,很明顯,他們最大的戰略目標是2萬的營收,確定菜單是要爲了這個目標服務的。理論上來說,更高的菜價和更多的人來喫,纔有助於達成這個目標,但這兩者是相悖的。

那麼,最終的一個平衡點,就是在一個合理的價格上有更多的人來喫。如此以來,行動目標就被分解爲:制定出合理的定價、受大多數客人喜歡的菜品。而這兩個細分目標,都不是閉門造車就能出來的,而是需要有足夠的信息,並且最好還能夠得到客戶的反饋和驗證。

而這一切,都在正式營業前,靠請船長及船上的工作人員喫一頓晚餐搞定了。他們不僅提供了很多當地人的信息,還通過試喫評價對菜單進行了反饋。

同爲萌新的趙麗穎和李浩菲,她們一個人着急上火,一個人順其自然,除了個性差異外,其實,也跟李浩菲部分地理解了同事的意圖有關。

還沒開始營業,李浩菲已經把主意打到了船長及船上工作人員的頭上,小算盤打得啪啪響:

如果我們把這些船長們都拉來作爲我們的客人,這9天如果能來5天,一頓300就是1500塊。而且9天我們的客人是不固定的,但是他們是固定的。

emmm……船長知道你已經盯上他們了麼!

雖然這不一定符合節目的規則,而且小算盤能不能如願,我們也大可拭目以待。但不得不說,這腦子轉得確實是快的。

一個員工,不僅能理解業務、理解他人的意圖,還能夠爲實現目標,想出很多有效的具體辦法,這樣的腳踏實地,纔是公司真正需要的。

趙麗穎擔心在等待客人上門的時間,擺好的餐具上會有小蟲子,想出了主意:在每套餐具上蓋上餐巾紙。李浩菲立即補充了這張餐巾紙的N種用法:就餐時防污漬、做餐墊。

黃曉明和趙麗穎下着大雨去外面攬客,李浩菲還想到爲他們煮驅寒防感冒的薑湯。

很多職場新人,甚至是工作多年的老人,通常都有一個毛病,能找出公司的1001個漏洞和問題,卻很少爲一個具體的漏洞和問題想出哪怕1個不那麼高明的解決辦法。

之所以會這樣,除了解決問題的動力不足之外,還因爲缺少解決問題的辦法,都不願意多想問題,思考變成了一種負擔。

爲什麼現在很多公司會青睞年輕人,就是因爲這些年輕人頭腦靈活、點子多,願意想出各種創新的辦法來解決公司的老問題。李浩菲,大概就是他們的代表。

發現了趙麗穎對遲遲不出菜單的擔憂,先是主動關心,並勸解她找店長黃曉明溝通。後來,看到趙麗穎似乎不太好意思開口,還在晚餐期間,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去衝中藥,又一次嘗試勸解。

在勸解無效後,當機立斷,把還在餐桌上的黃曉明單獨叫出來,告知了這一情況。黃曉明也意識到不能再拖了,立即結束了晚餐閒聊,並組織開會討論菜單及定價。都結束之後,單獨找到麗穎溝通,消解她的擔心,並鼓勵她有事主動溝通。

事情終於得到了圓滿解決。

看綜藝節目,我們作爲旁觀者看着好像沒什麼。但回想我們自己在職場上,遇到類似的問題,能夠做到像李浩菲這樣嗎?反正我自己很慚愧,好多事情,我無法兩邊溝通得這麼到位。

不主動溝通反饋的理由有很多。但只有在我們自己做了管理者以後,纔會知道,一個能夠主動溝通反饋的下屬有多麼珍貴,也難怪在每一個團隊裏,那些能夠主動溝通反饋的人,都能夠得到領導格外的看重。

這其實跟很多人以爲的善於逢迎、拍馬屁沒有絲毫關係,只能說明,領導需要了解更多真實情況的訴求,遠遠超出我們想象。

一個爲團隊着想、急所有人之所急,並積極採取行動的團隊“凝合劑”,無論哪個領導,都會喜歡,這纔是這類人總能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

一個職場新秀,能在模擬的協作環境中,有如此出色的團隊表現,讓我這個職場前浪,更是多了幾分緊迫感。要想不被後浪太快拍在沙灘上,我也得向李浩菲學習:

做團隊裏懂業務、並能快速理解同事意圖的“小機靈”、總能想出解決問題辦法的“點子王”、遇事能主動兩邊溝通反饋的團隊“凝合劑”。能持續做到這些,誰都能站團隊的C位。

有餘姐,10多年上市公司HR,提煉身邊牛人經驗,只說職場實用乾貨。關注@遊刃職場,一起成長爲更具選擇權的職場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