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時,總有那麼些壯士遺言讓人肅然起敬,它們或是發自於指揮三軍的將軍、元帥,也有的發自於最前線的衛國戰士。這些豪言壯語,在國難的當年發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吶喊,即讓後人振奮,也十分悲壯。

其中,就有一句讓日軍感動至極,乃至被日軍士兵帶回國內收藏,以視之爲勸勉的。這句話被刻在戰場邊的竹林之上,被後世稱爲“竹林遺書”,雖是出自學生兵之口,卻生生打動了日軍。

而竹林遺書的背景,正是來自於1939年的廣西崑崙關戰役前後。當時,卻正是廣西防務最爲緊張的時刻:

1937年,桂軍兵團增援淞滬戰場,數萬廣西子弟整編成六個師,行軍數月奔赴上海。在到達戰場後,他們不稍休整便即刻投入戰鬥,靠着自己的“人肉圍牆”活生生彌補了德械師撤退後的空缺,最後全軍覆沒;1938年,日軍越過武漢,桂軍主力全出奔赴外省抗戰,廣西省內僅僅留下第十六集團軍以及部分地方武裝……

可正當廣西防備出現空缺之時,日軍卻在1939年年底登陸欽州灣。內虛加上外患,讓廣西當局面臨壓力。所幸,早在桂軍主力北上之時,桂系早已將目光聚焦到了省內各地的青年力量上。而廣西學生軍,便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了。

一開始,學生軍在進行了短暫的訓練之後,僅僅負責深入基層執行動員工作。在他們的身體力行下,廣西各地激起了抗戰衛國的鬥志。有那麼一段時期,廣西人中間都流傳着一句話:“壯年人都應該去打鬼子,你看讀書人都當兵了!”可以說,後來的日軍在廣西本土遭遇了他們侵華以來數一數二的反抗,多少和這些學生兵的工作有關。

而在學生兵們進行動員工作的同時,他們還積極打擊地方上貪污軍費的行爲,所到之處,腐朽分子都不得不退讓三分,一時讓廣西的軍政系統順利高效運轉。因而,當桂軍主力遠赴外省之後,本地桂軍的戰鬥力馬上得到了有效的補充。

與此同時,學生兵們在送別參軍壯年的方式上,也有着一套十分讓人欣慰的做法。他們在深入每村每縣之後,但凡有新參軍的部隊離開家鄉,都會採用舞獅、放鞭炮、喊口號等方式爲之歡送;另一方面,他們還積極慰問參軍士兵的家屬,讓入伍的青壯年深感後方安穩,於是這又間接地提高了他們參戰的積極性。這些積極性化作了抵抗日寇的意志,最終在那場驚天動地的崑崙關之戰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

1939年12月下旬,日軍打破了廣西的外圍防線,兵臨省會南寧城郊外。當時,桂軍留守的主力軍第16集團軍170師駐守崑崙關西側,於18日打響了戰役的第一槍。

這場戰役從1939年12月18日打到了1940年2月26日,中日雙方投入戰場的兵力高達40萬。在主戰場的周圍,日軍也在各鄉各縣受到了廣西軍民的激烈抵抗。雖然南寧還是不幸被日軍所佔據,但縱然如此,廣西百姓臨時組成的民兵也讓日軍寸步難行,叫苦不迭。

而在這些民兵中,首當其衝的便是由學生構成主力的學生軍。雖然他們早在戰役開始前便撤出了各鄉鎮,但每當國家動盪之際,他們毅然首當其衝,挺身而出。他們是國家的希望,他們要的很簡單,就是用自己無力的肩膀扛起祖國的脊樑。

然而,在日寇面前中華兒女如同草芥,日軍的機槍下,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就此告離人世。但是他們悍不畏死、保家衛國的精神似乎喚醒了日軍殘留的人性。

在南寧莫陳村前線,一支學生軍在遭到日軍攻擊後全軍覆沒。有一個學生兵在臨死之前,在竹子上留下了20個字:“終有一天,將我們的青天白日旗飄揚在富士山頭!”當日軍在戰後看到這番話後,並未如往日在戰場上對中國軍隊那般譏諷,而是爲他們的氣節所動容,將他們這份竹書在戰後帶回了國內,並將其供奉起來。

▲收藏於臺北博物館中的竹林遺書

崑崙關戰役結束後,儘管南寧城還是被日軍佔據,但日軍卻少有的因爲兵力有限而撤離大部分佔領區。而昔日主攻崑崙關的日軍21旅團,則因爲損失85%以上的軍士官、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擊斃而狼狽撤出戰場。

當二戰結束二十年後,前日軍軍官宮崎宮司和田村克喜將竹書捐贈給中國臺北的博物館,人們纔想起廣西學生軍捨生忘死的家國情懷。如今,當我們回首再望這支承載着歷史的竹書時,依舊忍不住感慨萬千。

參考資料:1、《桂南會戰前新桂系的軍事政治動員——以第三屆廣西學生軍的活動爲中心》(陳崢)2、《身邊》桂林抗戰記7:悲壯的“竹林遺書”(桂林電視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