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家长,我们希望与孩子的沟通温暖如春,绵绵不绝,然而,现实却是这样的。

身为家长,我们希望与孩子的沟通温暖如春,绵绵不绝,然而,现实却是这样的。

孩子:妈妈,我累了。

妈妈:你才写了一会作业,不可能累。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你不累,就是耍脾气,好好写作业。

孩子(哭闹):不,我累了!

这样的争吵总在我们和孩子之间发生。孩子说写作业累了,你说他偷懒,孩子说课程没劲,你说他找茬,孩子说东西难吃,你说他太挑剔。久而久之,孩子就沉默了,什么话也不对我们说。

如何让孩子愿意和我们沟通呢?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给了我们答案。书作者是美国的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她们是国际著名的亲子教育沟通专家,也都是三个孩子的妈妈。这本书被翻译成为30多种语言,畅销全球,是亲子教育的圣经。

分析孩子与你争吵的症结所在,孩子告诉你他的感受,你则否定他感受,告诉他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他的感受是错的,

这本书的作者抛出了一个问题,“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举个例子,你今天忙得一塌糊涂,午饭一碗方便面就对付过去了。晚上9点多,你整理完最后一个报告发给领导。半小时后,你坐回家的公交车上,浑身瘫软,突然手机响了,领导抱怨报告里一个说法不对,而那是按他的要求改的。回到家里,你告诉老公今天的“不幸遭遇”,说自己很郁闷。

老公否定你的感受,不屑地说:“这有什么郁闷的,你也太玻璃心了。”

或者,老公给讲大道理,说:“生活就是这样,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看开些。”

或者,老公给你提建议,说:“明天一上班就去找领导说你工作不细致,一定改正。”

或者,老公偏袒对方,说:“你的领导压力大,你应该理解。”

或者,老公过分同情,说:“你真可怜,我真为你难过。”

面对老公的反应,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当我难过的时候,我不想听到建议、大道理,那样让我觉得自己很蠢,别人表现出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更加可怜,最激怒我的是说我无理取闹。显然,对方上述反应,丝毫不能缓解你的难过,只会再带来一次家庭争吵,或者冷战。

此时此刻,对方什么反应能让你好受些呢?

如果老公真心倾听我受伤的故事,切身感受到我的难过,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就会感觉没有那么孤独和郁闷,能够更好地面对问题,甚至主动去理解领导的难处,更加积极地处理问题。

记得有一次向老公诉说工作中的不顺时,老公安静地听着,说:“我知道你很难,很不容易,我都能理解,只是,你的工作,我实在帮不上忙,我能做的就是家里的事多做点。”听到他这番话的时候,我的郁闷的情绪释然了,而且还有了力量,老公是理解我、支持我的,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当然,工作中的问题只有我个人才能解决,我更要加油。理解、认同如此重要。

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这同样适用于与孩子的沟通。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作者说,倾听孩子,接受他们的感受和情绪,与他们产生共情,就能帮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否定孩子的感受,你就会在和孩子的沟通之间形成无法逾越的鸿沟,接受孩子的感受,学会共情,孩子就会向你敞开心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