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爲家長,我們希望與孩子的溝通溫暖如春,綿綿不絕,然而,現實卻是這樣的。

身爲家長,我們希望與孩子的溝通溫暖如春,綿綿不絕,然而,現實卻是這樣的。

孩子:媽媽,我累了。

媽媽:你才寫了一會作業,不可能累。

孩子(大聲):我就是累了!

媽媽:你不累,就是耍脾氣,好好寫作業。

孩子(哭鬧):不,我累了!

這樣的爭吵總在我們和孩子之間發生。孩子說寫作業累了,你說他偷懶,孩子說課程沒勁,你說他找茬,孩子說東西難喫,你說他太挑剔。久而久之,孩子就沉默了,什麼話也不對我們說。

如何讓孩子願意和我們溝通呢?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給了我們答案。書作者是美國的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她們是國際著名的親子教育溝通專家,也都是三個孩子的媽媽。這本書被翻譯成爲30多種語言,暢銷全球,是親子教育的聖經。

分析孩子與你爭吵的癥結所在,孩子告訴你他的感受,你則否定他感受,告訴他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他的感受是錯的,

這本書的作者拋出了一個問題,“假設我就是那個感覺累的孩子,希望讓那個對我的生活至關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會是什麼樣”?

舉個例子,你今天忙得一塌糊塗,午飯一碗方便麪就對付過去了。晚上9點多,你整理完最後一個報告發給領導。半小時後,你坐回家的公交車上,渾身癱軟,突然手機響了,領導抱怨報告裏一個說法不對,而那是按他的要求改的。回到家裏,你告訴老公今天的“不幸遭遇”,說自己很鬱悶。

老公否定你的感受,不屑地說:“這有什麼鬱悶的,你也太玻璃心了。”

或者,老公給講大道理,說:“生活就是這樣,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看開些。”

或者,老公給你提建議,說:“明天一上班就去找領導說你工作不細緻,一定改正。”

或者,老公偏袒對方,說:“你的領導壓力大,你應該理解。”

或者,老公過分同情,說:“你真可憐,我真爲你難過。”

面對老公的反應,你的感受是怎樣的?

當我難過的時候,我不想聽到建議、大道理,那樣讓我覺得自己很蠢,別人表現出過分同情,讓我覺得自己更加可憐,最激怒我的是說我無理取鬧。顯然,對方上述反應,絲毫不能緩解你的難過,只會再帶來一次家庭爭吵,或者冷戰。

此時此刻,對方什麼反應能讓你好受些呢?

如果老公真心傾聽我受傷的故事,切身感受到我的難過,給我機會讓我多說說我的困擾,我就會感覺沒有那麼孤獨和鬱悶,能夠更好地面對問題,甚至主動去理解領導的難處,更加積極地處理問題。

記得有一次向老公訴說工作中的不順時,老公安靜地聽着,說:“我知道你很難,很不容易,我都能理解,只是,你的工作,我實在幫不上忙,我能做的就是家裏的事多做點。”聽到他這番話的時候,我的鬱悶的情緒釋然了,而且還有了力量,老公是理解我、支持我的,我不是一個人在奮鬥,當然,工作中的問題只有我個人才能解決,我更要加油。理解、認同如此重要。

換位思考,推己及人,這同樣適用於與孩子的溝通。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作者說,傾聽孩子,接受他們的感受和情緒,與他們產生共情,就能幫助孩子自己解決問題,構建良好的親子關係。

否定孩子的感受,你就會在和孩子的溝通之間形成無法逾越的鴻溝,接受孩子的感受,學會共情,孩子就會向你敞開心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