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后發動了針對東吳的戰爭,意在奪回荊州,而在戰事初期,孫權是向劉備求和的,爲何劉備會不接受呢?如果接受的話,是不是就能免於夷陵之敗了呢?

首先要說的是,劉備不接受孫權議和是正確的,孫權可沒有像演義裏一樣,被打怕了,要割讓荊州,幫助劉備討伐曹魏,歷史上的孫權小算盤打的很精,劉備深知孫權的求和的背後意圖。

劉備集結大軍東征孫吳,而沒有北上攻取關中,和曹魏交戰也不能說錯,大戰略上,曹魏自然是希望看到吳蜀兩國死磕,坐收漁利的,那麼劉備是腦子壞掉了?非要和孫權死磕。

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劉備征討東吳存的確有一部分原因是爲了關羽,但是那也是很小的部分原因,關羽在歷史上並不是劉備的結拜兄弟,只是說早期追隨劉備,恩若兄弟,兩人之間的情誼的確有,不過還沒有到,劉備只爲關羽而發動軍事戰爭的地步。

劉備有必須奪回荊州的需求,且不說荊州之地可以爲劉備提供更多的人力資源,創造出有利的戰略態勢,爲蜀漢的擴張奠定基礎,同時不要忘了,劉備真正的崛起就是在荊州,依靠的是荊州一派。

荊州派是劉備統領益州的最大支持,沒有荊州派人才的幫助,劉備何以抗衡益州本土勢力,而在關羽丟失荊州後,劉備手下的荊州派自然希望奪回荊州,不然自己的老家沒了啊,還能踏實和劉備一起打天下嗎?劉備爲了給手下荊州一派的下屬一個交代,也是要奪回荊州的,最起碼要恢復到襄樊之戰前,也就是吳蜀兩家分割荊州的情況。

所以說劉備必須要通過軍事手段奪回部分荊州,談是談不回來的。

《三國志.吳主傳》是歲大疫,盡除荊州民租稅。

《三國志.陸遜傳》時荊州士人新還,仕進或未得所,遜上疏曰:「昔漢高受命,招延英異,光武中興,羣俊畢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遠近。今荊州始定,人物未達,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載抽拔之恩,令並獲自進,然後四海延頸,思歸大化。」權敬納其言。

在孫權擊敗關羽奪取荊州後,同年荊州發生大疫,所以孫權免除了荊州百姓的租稅,而後陸遜也建議孫權吸納任用荊州依附過來的人,這意味着什麼?

本來劉備集團在荊州運營的不錯,不然也不會有大量荊州人才輔佐劉備,可以說在關羽戰敗後一段時間,荊州人還是偏向於劉備的,而孫權採取了恩寵荊州人士的策略,可以說時間一長,劉備想要奪回荊州就難了,所以說劉備在曹魏尚強大之時,發動了對孫權的戰爭。

同時孫權的做法也是讓劉備不得不打。

《三國志.周泰傳》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拜泰漢中太守、奮威將軍,封陵陽侯。

《三國志.劉璋傳》孫權殺關羽,取荊州,以璋爲【益州牧】,駐秭歸。

《三國志.陸遜傳》秭歸大姓文布、鄧凱等合夷兵數千人,首尾西方。遜復部旌討破布、凱。布、凱脫走,蜀以爲將。遜令人【誘之】,布帥衆還降。

翻看關羽戰敗後的史料記載,孫權可是野心盡顯,不要忘了孫權的野心也是很大的,他有一統天下之心,不然也不會多次親征,率部攻打合肥了,不就是希望打開北上的通道,進取中原,一統天下嗎?

所以孫權在奪取荊州後,採取的佈置難以掩飾他要進取益州之地的心思,他任命周泰爲漢中太守是什麼意思,孫吳地盤上沒有太守可封了嗎?幹嘛冊封周泰爲劉備地盤漢中的太守,而且你讓劉璋當益州牧是自己個意思?當時劉璋是被劉備安置在荊州的,所以孫權奪取荊州後,也俘獲了劉璋。

而且陸遜還在前線引誘劉備集團的將士投降,可見孫權的做法的意圖很明顯了,那就是有意西進,奪取益州,同時孫權在曹丕稱帝后,是直接派遣使臣稱藩的,也就是說,東吳在戰略上,是採取和魏攻蜀的態勢,這對於東吳也是可行的,畢竟相對來說,丟失荊州的蜀漢是最弱,孫權想要稱霸天下,採取先易後難,首先攻取益州是一個選擇。

這也就導致了劉備必須選擇和孫權一戰,既然困守益州,最後的結果不過是下一個劉璋,那麼劉備自然要放手一搏了,那麼他和孫權之間爭奪荊州的戰爭,也就在所難免了。

綜合來看,劉備選擇征討孫權,有錯嗎?沒錯啊,如果不趁着尚有餘力的時候和孫權開戰,隨着孫吳在荊州站穩腳跟,劉備能奈何孫權嗎?顯然不能,時間是站在孫權這一方的。

《三國志.先主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

話說回來,爲何劉備會拒絕孫權的和議,因爲孫權的和議完全沒有誠意,只不過是緩兵之計而已。

要知道夷陵之戰發生在221年七月至222年八月,打了一年左右,孫權就說要議和,誠意呢?孫權主動割讓過荊州嗎?沒有啊,劉備爲何東征,不就是要奪回荊州嗎?可是孫權在荊州的問題上沒有絲毫的讓步。

《三國志.陸遜傳》黃武元年,劉備率大衆來向西界,權命遜爲大都督、假節,督硃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

孫權的做法是積極備戰,要禦敵於荊州之外,所以所劉備看到很清楚,什麼議和不議和的,不過都是孫權的緩兵之計而已,不要忘了,此時東吳可是曹魏的藩屬,孫權自然希望先以和議之舉,穩住劉備,之後希望曹魏在西線出兵,給予劉備壓力,以此達到不戰而退劉備大軍的目的。

劉備看到清楚,曹丕也清楚,所以說所謂的和議之舉,就是扯淡,孫權若是真的想和議,就說吳蜀恢復到襄樊之戰前,退還蜀漢荊州之地以及降卒,你看劉備接不接受和議。

所以說孫權的和議本來就沒有誠意,劉備又怎麼答應。

《三國志.諸葛瑾傳》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瑾與備箋曰......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

有意思的是,諸葛瑾在得知劉備率大軍東進的時候,給劉備寫過一封信,信中提醒劉備,大意就是,你劉備怎麼能因爲關羽一人而忘記漢室呢?又怎能因爲荊州而忘了天下呢?

我看後真是佩服諸葛瑾的筆法啊,滿嘴大義,但是站不住腳啊,首先孫權是不是在孫劉尚且處於聯盟狀態時偷襲的荊州,再者,也是最主要的,關羽當時在幹嘛?他在打曹軍啊,在執行劉備恢復漢室的策略啊,在意圖奪回天子啊,那麼你們東吳偷襲關羽是什麼意思?所以說孫吳一方沒有資格和劉備談漢室,談天下。

再者我個人認爲,劉備不接受孫權的和議,可能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也就是他希望改變蜀漢的地位,可以說尚未丟失荊州的劉備集團,在三方中整體實力也是處於最弱的。

劉備自然沒想一戰而滅孫權,蜀漢沒有足夠強大的國力,所以說,劉備東征除了要奪回荊州外,可能還有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那就是在正面戰場,重創吳軍,提升蜀漢的實力,令蜀漢取代孫吳的位置,這樣可以讓蜀漢在三方對峙的格局中,能夠獲得更多更好的選擇,也就是左右逢源,從曹魏和孫吳身上撈取利益,藉機壯大自己。

總的來說,劉備征討東吳沒有錯,不接受孫權的和議也沒有錯,只是在具體的戰爭進程中,劉備沒有陸遜的智謀,讓蜀漢精銳遭遇重創,此後,困於益州的蜀漢也是想站也站起來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先主傳》《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周泰傳》《三國志.劉璋傳》《三國志.陸遜傳》《三國志.諸葛瑾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