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壇人才濟濟,即便到了中唐以後依然有杜牧、李商隱、韓愈、柳宗元等大家頻出。大唐是詩歌的盛世,但卻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盛世帶來的榮耀。

詩人李賀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一首《南園十三首·其五》更是道出了他鬱結心中的苦悶和惆悵。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全詩只有短短四句,28個字,寫出了他的吳鉤夢,壯志心。但是造化弄人,他卻沒有受到命運的青睞,反而是毀謗和不公。

李賀是唐宗室鄭王裔孫,少有詩名,早年遊歷江南和東都,以文采被時人所重。但是因爲其父諱“晉肅”,和進士諧音,被讒言誹謗,不得應進士舉。只能擔任奉禮郎閒職,他鬱郁不得志,以病辭歸。

回到故鄉福昌(今河南宜陽)昌谷後,李賀只能借詩文排解心中悲憤,抒發宏圖志向。

詩中開篇所說的吳鉤,是一種刃稍彎的寶刀,而關山五十州泛指當時藩鎮割據地區。安史之亂之後,各地藩鎮越加跋扈,政令不通,混戰不斷。

李賀的心中自然有他的人生追求,腰挎寶刀,收復藩鎮之地,建功立業,成就一番作爲,爲國家效勞,這是他的夙願。

前兩句,是李賀對人生追求的詰問,他在問自己,爲國建功立業,應當怎麼做呢?在當時藩鎮割據的政治背景下,答案是爲國從戎救濟國難。

這兩句詩大氣凜然,字字鏗鏘。道出了他的肺腑之情,但是造化弄人,他沒有機會去實現這個願望,只能躬耕於南園之地,壯志難酬,留下遺憾。

詩的後兩句,李賀的目光從東方的藩鎮徐徐轉向西邊的國都長安。請登臨長安城的凌煙閣看看,有哪個食邑萬戶的侯爵是書生出身呢?

凌煙閣,樓閣名,在唐朝首都長安。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在閣上畫了24位開國功臣的像。

觀凌煙閣上之像,未有以書生而封侯者,所以要成就一番功業,就不得不棄筆墨而帶吳鉤。然而李賀因爲被敕令所限,不得考取功名,他沒有機會帶吳鉤收復失地。

凌煙閣像是一座虛無縹緲的高山,隱隱約約在長安城的天際浮現,卻越來越模糊,越來越難以觸及。

李賀詩作多色彩瑰麗,句鍛字煉,但是本詩中語言自然質樸,家國大事,人生遭遇,和難以排解的抑鬱之情,直抒胸臆,曠達幹練。

李賀年僅27歲即英年早逝,雖然沒有實現達濟天下的志願,但是他爲人們留下了傳承千年的詩篇。

短短四句詩,傳承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李賀因爲避諱的封建迫害而沒有能夠得償所願,幸運的是今日這些都已不復存在。

李賀當年希望能夠征伐的藩鎮早已煙消雲散,人們能夠享受着和美的陽光,呼吸着自由的空氣。

但是,李賀在南園麥田前的兩聲疑問,仍然具有穿透歲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他的疑問跨越千年,感動着世世代代的人們。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