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张姐又胖揍了孩子一顿,原因是孩子不好好吃饭。当天是个周末,张姐一大早上就起来给全家人准备早餐。做好后,张姐就费心力地把孩子叫起床,正当张姐满怀期待地等待孩子品尝后的评价时,孩子却“兴趣索然”地表示“我不要吃!我要喝可乐!”

张姐看到孩子对自己精心准备的早餐不感兴趣,情绪难免有些低落,不过她还是好言好语地劝了孩子好半天。可是孩子不仅没有喝汤,反而用筷子敲着汤碗说“我都说了我不喝,这是什么破汤啊!”

孩子的话让张姐十分生气,于是忍不住便胖揍了孩子一顿,原本温馨的早晨也在孩子的哭天喊地中结束草草结束了。

一、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家长讲大道理?

在普陀区,一位好心的司机把一名小女孩送到了警局。司机称小女孩离家出走还要去见网友,自己担心孩子有危险,于是便孩子送到了警局来。原来小女孩因为玩游戏的事被父母批评了几句,心里不服气的她这才决定离家出走。而早在一个星期前该区也发生过类似孩子离家出走的案件,不的不说,父母们所面对的教育压力越来愈大了。

1.孩子习惯按照自己的想法想问题

在儿童心理学中,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以自己为认知的中心的,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放在第一位,对于他人的想法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抵触,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父母们最爱说的大道理。

2.父母的道理让孩子受到“超限效应”困扰

当父母说的多了的时候,父母的道理反而让孩子接受无能。在心理学上人们把超出了承受范围内的压力所产生消极影响称之为超限效应,显然父母的唠叨成了典型的超限效应表达,孩子自然不会为此而买单。

3.孩子内心的反叛心理被激发

当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存在一定的偏差时,孩子内心的反叛情绪会表现得极为明显。孩子对于父母的大道理嗤之以鼻,自然不愿意对此有所配合。父母的强势教育只会让孩子想办法去逃避,自然不愿意主动去做出回馈。

父母“苦口婆心”的道理不被孩子所接纳时,父母们应该考虑的是选择另一种表达方式,间接地对孩子进行管教,孩子会更加愿意配合,由此家长们不妨多了解一下边门效应所产生的影响。

二、“边门效应”到底是什么?

在心理学上“边门效应”指的是通过间接地、委婉地方式对个体产生影响,相对于直接的影响刺激来说,边门效应更加不容易察觉,同时也更容易被接纳。

显然,这种效应在亲子教育中也同样适用。当父母发现自己直截了当的方式不能够对孩子实现管教的目的时,边门效应或许可以为父母教育打开一扇窗。间接地进行引导需要花费父母更多的心思,但是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却是非常明显的。

三、家长应该怎么运用“边门效应”?

1.以接纳孩子的情绪为切入点

父母在管教孩子之前应该对孩子的情绪有所接纳,当孩子的情绪稳定时,父母与孩子做的沟通才更能够得到孩子的回应。同时,父母也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化所影响,因为失去理智时的父母自身是无法提供恰当的管教的。试着去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让孩子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是会被父母看到的。

2.道理可以被灵活表达

父母讲道理不一定要去靠说教来实现,说教通常情况下并不会触动孩子的内心,着实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所以父母应该学会灵活地表达情绪,让道理听起来更加的生动形象,显然这才是有助于孩子理解的管教。

3.引导孩子意识到问题的后果

父母的道理如果没有落到实处,孩子自然不会信服。所以在可以容许的范围内,适当地让孩子感知到自身错误行为背后的问题所在,相信孩子更加能够明白行为收敛的意义。就好像是被热水稍稍烫了一下的孩子,再碰到装满热水的杯子时会本能地避开,而不是不顾阻拦地想要靠近。

父母的道理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不给孩子接受的话那就是无用的道理。所以父母在管教孩子时,更加应该去努力找到一个恰当的、能够被孩子接纳的方式,这比信手拈来的大道理有价值的多。大家对于边门效应有哪些思考分享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