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張姐又胖揍了孩子一頓,原因是孩子不好好喫飯。當天是個週末,張姐一大早上就起來給全家人準備早餐。做好後,張姐就費心力地把孩子叫起牀,正當張姐滿懷期待地等待孩子品嚐後的評價時,孩子卻“興趣索然”地表示“我不要喫!我要喝可樂!”

張姐看到孩子對自己精心準備的早餐不感興趣,情緒難免有些低落,不過她還是好言好語地勸了孩子好半天。可是孩子不僅沒有喝湯,反而用筷子敲着湯碗說“我都說了我不喝,這是什麼破湯啊!”

孩子的話讓張姐十分生氣,於是忍不住便胖揍了孩子一頓,原本溫馨的早晨也在孩子的哭天喊地中結束草草結束了。

一、爲什麼孩子不喜歡家長講大道理?

在普陀區,一位好心的司機把一名小女孩送到了警局。司機稱小女孩離家出走還要去見網友,自己擔心孩子有危險,於是便孩子送到了警局來。原來小女孩因爲玩遊戲的事被父母批評了幾句,心裏不服氣的她這才決定離家出走。而早在一個星期前該區也發生過類似孩子離家出走的案件,不的不說,父母們所面對的教育壓力越來愈大了。

1.孩子習慣按照自己的想法想問題

在兒童心理學中,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以自己爲認知的中心的,孩子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放在第一位,對於他人的想法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牴觸,當然這其中也包括父母們最愛說的大道理。

2.父母的道理讓孩子受到“超限效應”困擾

當父母說的多了的時候,父母的道理反而讓孩子接受無能。在心理學上人們把超出了承受範圍內的壓力所產生消極影響稱之爲超限效應,顯然父母的嘮叨成了典型的超限效應表達,孩子自然不會爲此而買單。

3.孩子內心的反叛心理被激發

當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引導存在一定的偏差時,孩子內心的反叛情緒會表現得極爲明顯。孩子對於父母的大道理嗤之以鼻,自然不願意對此有所配合。父母的強勢教育只會讓孩子想辦法去逃避,自然不願意主動去做出回饋。

父母“苦口婆心”的道理不被孩子所接納時,父母們應該考慮的是選擇另一種表達方式,間接地對孩子進行管教,孩子會更加願意配合,由此家長們不妨多瞭解一下邊門效應所產生的影響。

二、“邊門效應”到底是什麼?

在心理學上“邊門效應”指的是通過間接地、委婉地方式對個體產生影響,相對於直接的影響刺激來說,邊門效應更加不容易察覺,同時也更容易被接納。

顯然,這種效應在親子教育中也同樣適用。當父母發現自己直截了當的方式不能夠對孩子實現管教的目的時,邊門效應或許可以爲父母教育打開一扇窗。間接地進行引導需要花費父母更多的心思,但是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卻是非常明顯的。

三、家長應該怎麼運用“邊門效應”?

1.以接納孩子的情緒爲切入點

父母在管教孩子之前應該對孩子的情緒有所接納,當孩子的情緒穩定時,父母與孩子做的溝通才更能夠得到孩子的回應。同時,父母也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化所影響,因爲失去理智時的父母自身是無法提供恰當的管教的。試着去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讓孩子察覺到自己的情緒是會被父母看到的。

2.道理可以被靈活表達

父母講道理不一定要去靠說教來實現,說教通常情況下並不會觸動孩子的內心,着實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所以父母應該學會靈活地表達情緒,讓道理聽起來更加的生動形象,顯然這纔是有助於孩子理解的管教。

3.引導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後果

父母的道理如果沒有落到實處,孩子自然不會信服。所以在可以容許的範圍內,適當地讓孩子感知到自身錯誤行爲背後的問題所在,相信孩子更加能夠明白行爲收斂的意義。就好像是被熱水稍稍燙了一下的孩子,再碰到裝滿熱水的杯子時會本能地避開,而不是不顧阻攔地想要靠近。

父母的道理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不給孩子接受的話那就是無用的道理。所以父母在管教孩子時,更加應該去努力找到一個恰當的、能夠被孩子接納的方式,這比信手拈來的大道理有價值的多。大家對於邊門效應有哪些思考分享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