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龍玥】不出售便“關門大吉”——這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TikTok的套路。然而,對於收購還是封禁TikTok?白宮內部早已出現明顯分歧。

據《華盛頓郵報》8月9日報道,上週末,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美國財政部長史蒂文·姆努欽與白宮高級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就TikTok相關話題,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爭吵。而特朗普就在一邊旁觀。

知情人士透露稱,當時姆努欽堅持認爲,TikTok應出售給一家美國公司。姆努欽曾多次與微軟高層進行交談,他相信自己就微軟收購TikTok一事已在白宮內部取得了支持。

然而,納瓦羅隨即對此進行反擊,要求徹底封禁TikTok,還指責姆努欽對中國過於“溫和軟弱”。知情人士表示,姆努欽似乎對納瓦羅的言論感到喫驚。

“我認爲特朗普的本能就是對中國咄咄逼人”,一位美國政府前官員對該媒體描述道,“納瓦羅就像特朗普肩膀上的魔鬼,在說‘就這麼幹吧,幹吧。’而姆努欽更像是一位州長,試圖讓一切都慢下來——他可能會考慮說,‘(如果做了)華爾街怎麼辦?(貿易談判)第二階段怎麼辦?’”

納瓦羅(左)、姆努欽 資料圖

《華盛頓郵報》指出,事實上,在此次爭吵發生之前,TikTok事件中的相關投資者、遊說者和公司高管之間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的“幕後交易”(backroom dealings)。這些利益相關者中的許多人早就明白與特朗普政府的關鍵人物建立密切關係的重要性。

但在過去幾周,他們也意識到,在特朗普領導的政府下,商業交易具有的不可預測和不穩定的性質,以及在特朗普面前相關爭辯中的“勝利者”,可以如何影響決定這筆數十億美元交易的命運。報道稱,(TikTok)事件的每一個轉折的背後都發生了許多爭奪。

在過去幾天裏,特朗普在TikTok一事上,態度反覆無常。7月底,特朗普曾揚言將封禁TikTok,且表示不想讓美國公司收購TikTok。因此,微軟與TikTok的收購談判一度被傳暫停。

8月6日,允許微軟與TikTok的收購談判繼續後,特朗普又簽署行政令,要求TikTok在45天內不出售在美資產則將面臨封禁。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姆努欽與納瓦羅的這場爭吵就發生在簽署行政令之前。

《華盛頓郵報》更是表示,這場激烈的爭吵塑造了TikTok的“命運”。

TikTok的命運被橢圓形辦公室一場“激烈、持續”的鬥爭塑造 報道截圖

近期以來,在TikTok事件上,白宮內部的“封禁派”與“收購派”之間早已涇渭分明。8月5日,幾位知情官員告訴CNN,姆努欽、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司法部長巴爾和白宮顧問凱莉安·康威都想說服總統支持微軟的收購計劃。

而納瓦羅、特朗普副國家安全顧問波廷格(Matthew Pottinger)等“最鷹派”的國家安全顧問,一再往TikTok身上潑髒水,試圖支持封禁TikTok。反對收購TikTok的納瓦羅還疑似向微軟開火。他在CNN節目中不但試圖渲染微軟與中國的關係,還建議:如果微軟想買下TikTok,那麼微軟也應剝離它在中國的資產。

此外,一位美國政府前官員稱,國務卿蓬佩奧也曾主張全面封禁TikTok,但之後想法有所改變。

近來,特朗普政府一直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爲由,打壓TikTok、逼迫其出售資產。8月8日,美國國家公共電臺(NPR)援引知情人士透露,TikTok最快將於下週二就禁令起訴特朗普政府。

NPR稱TikTok將在起訴中指控,特朗普直接簽署行政令的舉動涉嫌違反美國憲法,因爲這一舉動並沒有給TikTok任何回應的機會。此外,此次起訴還指控稱,特朗普政府在這項行政命令中所援引的“國家安全理由”毫無根據。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閱讀推薦

TikTok之後美國又對微信下手!史上還有更"髒"手段

TikTok在 美國 似乎已經命懸一線。

8月3日,特朗普更赤裸裸開出價碼,稱自己不反對微軟收購TikTok,但前提是美國政府必須從中“分一杯羹”。

這無異於明搶。

更加暴虐的是,當地時間6日,特朗普簽署兩項行政命令,宣佈將在45天后禁止任何美國個人或實體與TikTok以及WeChat( 微信 )進行任何交易,並規定將在45天后禁止兩者在美國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意圖禁止TikTok所鼓譟的理由是,“擔心軟件會竊取美國公民的信息,有損美國國家安全利益”。

衆所周知,TikTok明顯是一個娛樂性質的、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軟件,哪裏談得上威脅國家安全?

這顯然是一場霸道的“陽謀”。

事實上,除了TikTok、微信,爲了制裁他國企業,美國可謂是想盡了各種辦法。

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美國的“長臂管轄”。

簡單來說,無論是否具有美國國籍,只要和美國發生了聯繫,就受美國的管轄。長臂管轄逐漸由美國州際之間拓展到了全美,甚至國外。

“長臂管轄”已逐漸代替傳統軍事武器,成爲美國維護國際政治影響力和 經濟 利益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其濫用對他國經濟主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曾經遭受過美國“制裁”的知名企業還有很多,今天盤點一些美國的伎倆,它是如何一步步製造起“美國陷阱”的。

伎倆一:“羅織罪名”

爲達到目的,美國會“羅織”一些罪名,不公開聲明,也不由辯解,直接將人送入縲紲,給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之感。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阿爾斯通事件。

法國 阿爾斯通公司作爲世界工業巨頭,一直是法國傳統工業的驕傲。進入21世紀後,美國電力巨頭通用公司瞄上了這塊肥肉,並展開收購阿爾斯通的商業談判。

在談判過程中,2013年4月,阿爾斯通公司國際銷售副總裁弗雷德裏克·皮耶魯齊在美國紐約肯尼迪機場還沒下飛機,就被美國聯邦調查局逮捕。

“突然,我變成了一隻野獸。我穿上了橘色的連體服,身體被鏈條鎖住,手腳被戴上鐐銬。我幾乎無法行走,也無法呼吸。我是一隻被捆綁的野獸,也是一隻掉進陷阱裏的困獸。”皮耶魯齊在他的作品《美國陷阱》這樣描述被捕時的場景。

他被起訴多次洗錢、腐敗同謀等10項罪名,最高可被判處125年監禁。

認罪聽證會前,美國檢方告訴他有兩個選擇:第一種選擇,是堅持不認罪並接受美國法律的審判。美國方面說,這條路很危險,因爲該案的檢察官正在爭取法院判處他15年到19年有期徒刑。而且,他還被告知,審判的準備工作將至少歷時三年,而且各種費用的消耗至少在數百萬美元。另一種選擇,是承認有罪,與美國當局合作,只需再待幾個月就可以出去了。對皮耶魯齊來說,當時的他其實沒有選擇。

在皮耶魯齊最後以認罪換取從輕發落。但直到2018年9月,他才走出監獄,恢復自由。美國也通過通用電氣收購阿爾斯通,實際上控制了法國所有核電站。

對於中國,美國也頻出手。除了此前的孟晚舟事件,還發生過一起與之類似的吳振洲事件。

2008年12月5日,深圳馳創公司總經理吳振洲在香港機場乘坐美國聯合航空公司的飛機,應邀前往美國參加耶魯大學的CEO峯會。

在抵達美國芝加哥機場,準備轉機前往波士頓時,吳振洲被荷槍實彈的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人員攔住,並當場宣佈他被拘捕。

當時拘捕的理由是:涉嫌虛假報稅、出口違規。

2010年5月,美國檢方對吳振洲提起了訴訟,涉及17項罪名。據檢方稱,數家中國機構通過馳創購買了被懷疑用於電子戰爭、軍用雷達、防火、軍用導向器以及衛星通訊等的電子元器件。

對於這一指控,吳振洲進行了無罪辯護。但最終吳振洲仍在2011年1月被判處97個月有期徒刑。2013年9月12日,美國聯邦調查局宣佈因17項罪名中的2項指控不成立,將吳振洲的刑期從97個月減少爲84個月,也就是7年。

在沒有公佈確鑿證據、沒有確定罪名的情況下,吳振洲被關押300多天。他開始了漫長的記錄,完成了《獄中日記》,他描述美國的監獄稱,“早上5點就起牀,5點半喫飯,每天50人脫光赤裸一字排開檢查三次……這是入獄第56天,聽獄友說起美國另一所監獄的可怖!”

2015年3月19日,吳振洲出獄,恢復自由後,自紐約拉瓜迪亞機場乘坐飛機返回了北京。

“翻手爲雲覆手雨”,面對美國以“法律之名”而進行的“深文羅織”,個人的力量總是太渺小。

伎倆二:“巧取豪奪”

美國一些手段,經常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冠冕堂皇”插手企業交易的背後,“巧取豪奪”相關的利益纔是美國的最真實底色。

歐洲企業常常苦不堪言,美國司法部門以獲取鉅額罰款收入、幫助美國企業打壓競爭對手爲目的,濫用“長臂管轄”,對歐洲企業頻頻下手。

阿爾卡特的“消失”就是一個典型。

阿爾卡特公司成立於1898年,相繼併購法國數家電信設備公司後奠定行業龍頭地位。它掌握國際前沿產品和技術,在全球電信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

截至20世紀90年代,該企業在光學網絡市場、路由器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業務遍及130多個國家。

爲擴大國際市場份額,2006年,阿爾卡特完成了對美國朗訊的跨境併購,成立了阿爾卡特—朗訊電信公司,市值達到300億歐元。合併後公司通過整合歐美市場,掌握全球固定、移動網絡和寬帶接入40%的市場份額。

此時,阿爾卡特—朗訊已躋身全球第二大電信設備供應商,並對全球第一的美國思科形成直接競爭威脅。

可是,好景不長。2007年,美國司法部和證券交易委員會開始聯合調查阿爾卡特於2001-2006年在哥斯達黎加、洪都拉斯和馬來西亞等地的行賄行爲,指控阿爾卡特行賄超過800萬美元,獲取了4810萬美元的合同,違反了美國《反海外腐敗法》。

爲免於刑事處罰,2010年,阿爾卡特—朗訊與美國司法部和證券交易委員會達成暫緩起訴協議,同意向美國兩個部門分別支付9200萬美元和4500萬美元罰款,總計1.37億美元,達成庭外和解。

從2007年遭受美國“長臂管轄”以來,阿爾卡特—朗訊深陷司法糾紛導致國際聲譽大跌,原本的國際市場份額被美國思科、芬蘭 諾基亞 和瑞典愛立信迅速瓜分。

2015年,阿爾卡特—朗訊資不抵債,被芬蘭諾基亞公司收購,在國際電信市場徹底消失。

美國司法部門通過“長臂管轄”,幫助美國企業打壓國際競爭對手,致使法國“工業之花”阿爾卡特遭到巧取豪奪,最終在歷史舞臺上消失。https://money.163.com/20/0807/17/FJEORK0P00259C76.htm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