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背景

對於偏安東南的東晉來說,北伐中原,恢復晉朝疆域,是東晉有識之士的一貫認知。可惜的是,這種想法只存在於少數人心中,大多數人甚至包括皇帝對北伐一事的決心明顯不足,更爲重要的是,東晉缺少一個能夠站出來的北伐將領,儘管祖逖曾一度收復河南,但其與岳飛卻有着相同的經歷,這就導致東晉立國的幾十年來,北伐一事一直都沒有取得太過明顯的成果。

公元350年,東晉當時負責北伐的是中軍將領殷浩,不過,殷浩並不敢北伐,並同時還極力阻止桓溫北伐。桓溫多次上表請求北伐,都被人給駁回了。一氣之下的桓溫直接帶兵向朝廷逼近,最後在會稽王司馬昱的勸說下,東晉才避免了這場內亂。

或許是桓溫的東座影響了殷浩,公元352年,殷浩上書請求進攻許昌、洛陽等地。很可惜,殷浩失敗了,敗的不能再敗了。桓溫、姚襄(與殷浩有仇,殷浩北伐時帶兵伏擊殷浩,使殷浩損失慘重)就上書朝廷,歷數殷浩的罪狀。最終,殷浩被貶爲庶民,東晉的軍權自此落到了桓溫手中。遂開始謀劃伐秦、伐燕之事。

戰場分析

當時的前秦與東晉的疆域大概是以武關、紫荊、南鄉爲界。桓溫伐秦自襄陽水陸並進,然後集軍於南鄉,向北進攻武關、上洛、藍田。同時,桓溫派司馬勳屯兵漢中,沿子午谷偷襲長安後方。

桓溫伐燕時,雙方邊境大概是東晉琅琊、前燕高平,以泗水、汶水、濟水爲境。桓溫以豫州刺史袁真沿渦河而上,鑿渦水上游通汴水以入濟水。袁真失敗後,桓溫改在山陽集軍沿泗水逆流而上進入鉅野,然後鑿鉅野澤通濟水,沿濟水進入枋頭。

伐秦作戰經過

公元354年,東晉永和十年三月,桓溫誓師北伐。桓溫率步騎四萬,自江陵出發,水軍自襄陽入漢水逆流而上前往南鄉。晉軍在步騎集中在淅川后,開始向武關挺進,同時,桓溫又派司馬勳率軍自漢中出子午谷偷襲秦軍後方。同月,桓溫派別將攻陷了上洛、青泥。而司馬勳則已經進軍到長安以西,前涼秦州刺史王擢則攻陷了陳倉以此接應桓溫。

面對晉軍的進攻,前秦苻健決定主動出擊,他派長子苻萇、丞相苻雄、淮南王苻生、平昌王苻菁、北平王苻碩等人率領步騎五萬,進駐嶢柳愁思塠防禦桓溫。四月二十二日,雙方在藍田交戰,前秦淮南王苻生勇武過人,單騎闖入晉軍陣中往返十餘次,桓溫親自督陣,最終拼盡全力將前秦軍擊敗,並在追擊過程中又大敗苻雄軍於白鹿原。前秦戰敗之後,只得退守,利用灞水、滻水來抵禦晉軍。

當桓溫率領主力進至灞上時,苻萇則率軍退守至長安城南,苻健率領六千老弱固守長安小城(長安外城有小城),然後集中三萬精銳,由大司馬雷弱兒率領與苻萇會合共同抵禦桓溫。

桓溫連戰連勝,前秦三輔郡縣全部投降於桓溫,周圍百姓都帶着牛羊前來犒勞晉軍,有老者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桓溫一邊安撫百姓,一邊準備與秦軍交戰。就在此時,負責西南面的司馬勳部突然被苻雄帶着7000餘騎兵擊潰。司馬勳退守文媧堡,前秦西南面的威脅就此解除。

司馬勳敗退後,桓溫駐軍灞上,不敢冒進。尤其是因爲推進速度過快,東晉的戰線拉長,糧草運輸越來越困難,桓溫軍中也出現了糧草不濟的現象。就在桓溫停滯不前時,在華山隱居的王猛來到桓溫大營中。桓溫就問王猛:“我奉天子之命,率精兵十萬,爲百姓除賊,爲何三秦的豪傑卻無一人前來歸附於我?”王猛答曰:“桓公雖不願萬里,深入敵境,但你在灞上卻停滯不前,關中人都不知道你的心思,所以不敢前來。”桓溫暗暗喫驚,遂拜王猛爲祭酒。至於桓溫爲何喫驚,因爲桓溫北伐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北伐,桓溫只是想通過功名來鎮壓江東的士族和朝廷百官,而這一企圖被王猛猜中,所以最後桓溫說江東沒有一人能比的上王猛。

桓溫部下振武將軍薛珍建議桓溫強渡灞水,進攻長安,桓溫沒有同意。桓溫打算耗到前秦麥子熟時就地取糧,但秦軍根本沒給桓溫機會,早一步就搶先割下了麥子。得知桓溫糧草情況後,苻雄率軍反擊,雙方再次在白鹿原交戰,晉軍大敗,死傷一萬餘人。沒了糧草的晉軍只好於六月一日帶着關中三千多戶百姓開始撤退。桓溫臨走時想帶着王猛,但王猛沒有同意。

桓溫撤軍後,苻健一邊命苻萇率騎兵追擊,一邊命苻雄進攻王擢、司馬勳。桓溫在撤退的過程中屢屢失敗,當撤退至襄陽時僅撤退路上的損失就有一萬餘人。而西邊的司馬勳與王擢也被前秦擊敗。自此,桓溫伐秦之戰結束。

伐燕作戰經過

前燕自領土與東晉接壤以來,一直到公元354年之前,雙方都沒有爆發過太大的軍事鬥爭。公元355年,東晉燕陵太守、濟北太守、建興太守,前秦河內太守、黎陽太守全部降燕。次年,前燕開始了大規模的軍事調動,大司馬慕容恪率軍渡河向齊地發起進攻,晉守將段龕率軍三萬抵抗燕軍,不敵,只好退守廣固。燕軍則採取圍城戰團團將廣固圍住,一直到廣固城中糧草耗盡,段龕不得已只好率軍出擊,被燕軍殲滅,自此,前燕佔據了山東地區。

公元369年,桓溫想要趁着前燕慕容恪去世,率軍北伐。桓溫深忌徐州刺史郗愔,但郗愔並不知情,一直派人給桓溫送信請求北伐。當時,郗愔的兒子郗超是桓溫的參軍,看到父親的書信後,立刻燒燬,並替郗愔寫了一封告老還鄉信。桓溫大喜,改任郗愔爲冠軍將軍,自領徐、兗州刺史。

三月,桓溫命豫州刺史、西中郎將袁真率軍自壽春沿着渦河逆流而上,進攻譙、梁、石門,以此疏通水路伐燕路線,但袁真攻克譙、梁之後,被阻攔在石門前,因此桓溫想從水路北伐的想法落空。

四月,桓溫派弟弟南中郎將桓衝與西中郎將袁真率步騎五萬,自姑孰出發,與中旬在兗州集結全軍,正準備繼續向北挺進時,參軍郗超說:路途遙遠,汴水又淺,漕運恐怕難以運行。桓溫不聽,爲了打通汴水,於六月進至南鄉。之後,桓溫派冠軍將軍毛虎生在鉅野開鑿了三百里水路,引汶水入清水再入黃河。桓溫因此率領水軍從清水進入黃河,前後綿延數百里。

郗超此時又建議桓溫:從清水到黃河,逆流而上,路途遙遠,運輸艱難。一旦敵軍堅守不出,糧草斷絕後,就地取糧也不可能,那麼我軍到那時就會十分危險。不如率領主力,由陸路直奔鄴城,敵人如果畏懼您的威名,就會望風而逃,如果出城迎戰,正符合我們的心意。就算敵人堅守城池,盛夏之季也很難堅守,而易水以南的百姓得知官軍到來後,一定會前來投奔。我知道桓公你一向穩重,認爲此計過於銳利。如果保守進攻,則應該屯兵阿濟,然後等糧草物資運至前線充足後,等到來年夏季再進攻也可以。如果連軍北上,進攻無法速戰,退兵又會損失,敵人就會藉此拖延時日,等到秋冬之際,水運艱難,天氣寒冷,我軍將士又沒有禦寒衣物,那麼形勢對我方就會很不利。

郗超分析了一大堆,桓溫依舊沒有聽從,派鄧遐、朱序爲先鋒,桓溫率大軍斷後,水陸並進向北進軍。

燕帝慕容暐得知桓溫北伐的消息後,任命下邳王慕容厲爲征討大都督,率步騎兩萬迎敵,雙方在黃墟(河南民權)交戰,慕容厲大敗。看到燕軍失利,燕高平太守徐翻舉郡投降於晉軍。接着,晉軍又擊敗了燕將領傅顏,大敗援軍慕容臧。連戰連敗,慕容暐急忙派遣常侍李鳳向前秦求救。

七月,桓溫率軍抵達至武陽,前言原兗州刺史孫元其起兵響應。當桓溫進軍至枋頭時,慕容暐大驚,想要逃往和龍。吳王慕容垂阻攔道:”臣請出擊,弱敗,再走不遲。“於是,慕容暐任命慕容垂爲南討大都督,率軍五萬迎擊桓溫。

當慕容暐的時節抵達長安後,提出以虎牢爲交換,請求前秦出兵。苻堅召集羣臣商議,羣臣都認爲當年桓溫進軍灞上,燕軍沒有動作,如今桓溫伐燕,我們也不應該有動作。只有王猛暗中勸苻堅出兵,他說:燕軍雖強,但並不是桓溫的對手,若桓溫擊敗前言,那麼陛下的大業將會就此失去。不如出兵與燕合力擊退桓溫,然後趁燕疲憊而取之。同年八月,苻堅派苟池、鄧羌率騎兵兩萬,自洛陽進入潁川地區。

在慕容垂率軍出征時,前燕太傅封孚就問司徒左長史的申胤:晉軍實力強勁,爲何卻駐守高岸,不主動進攻呢?申胤的回答可以說是切中的桓溫的缺點,他說:按照晉軍的聲勢,本應該戰勝我軍,但晉室衰弱,桓溫專權,晉臣不可能讓桓溫成功,一定會想方設法阻攔桓溫北伐。而桓溫作戰謹慎,不善應付突發事件。如今,桓溫不利用優勢繼續推進,反而堅守不住選擇觀望,一旦糧草中斷,必定不戰而退。

慕容垂自鄴城南下,以悉羅騰爲前鋒,又遣范陽王司馬德率輕騎襲擾桓溫後方。而桓溫以燕降將段思爲嚮導緩慢前進,當兩軍在黎陽一帶交戰後,段思被悉羅騰生擒,桓溫又以原後趙將領李述爲嚮導,結果又被引軍擊殺。兩次失敗,晉軍士氣受挫。

九月,燕范陽王司馬德率軍抵達石門,截斷了桓溫的退路。豫州刺史李邽也派兵襲擾桓溫糧道。接着,慕容德派慕容宙率領一千騎兵爲前鋒,當慕容宙與晉軍相遇時,用二百騎兵佯攻,假裝不敵,待晉軍追擊時,八百騎兵分成三部伏擊,大敗晉軍。

桓溫數戰失利,糧道斷絕,又聽說前秦援軍將至,就燒燬船隻,拋棄軸重,命毛虎生佔據東燕,掩護大軍,自己則率軍自陸路撤退。

桓溫自東燕出發,過倉垣,經陳留,急退七百里,途中爲防止燕軍在河流上投毒,均鑿井取水。前燕將領紛紛召集追擊,慕容垂阻攔道:不可,雖然桓溫敗退,但必定以精銳爲後,嚴設警戒。我們應該緩慢追擊,待晉軍疲軟時再進攻。

數天之後,桓溫退至襄邑時,慕容德早已率領四千騎兵埋伏在襄邑東澗之中,等待桓溫軍至,與慕容垂前後夾擊,大敗桓溫,斬首三萬餘。然後,前秦將領苟池又在譙截擊,又斬首一萬餘。直到十月,桓溫才撤退到山陽。

大戰之後,桓溫將失敗歸於袁真,上表免除了袁真的官職。袁真不服,上書歷數桓溫罪狀,但朝廷畏懼桓溫權勢,沒有反應。袁真直接佔據壽春,投降前燕。

而慕容垂因爲擊敗桓溫,聲威大振,遭到了燕帝的猜忌,慕容垂被迫投降前秦。

結語

縱觀桓溫兩次北伐之戰,均敗在謹慎。在伐秦時,桓溫駐軍灞上,以糧草不濟停滯不前,想要就地取糧,又被前秦堅清壁野所阻。如果在抵達白鹿原時,借勝利之勢,趁前秦在長安一帶防禦爲穩時迅速出擊,或許能夠佔領長安。在伐燕時,當時東晉在河南尚有範圍,有着基本的戰略基地,已經具備了取勝條件。但與之前一樣,桓溫的所有行動無不是爲了加強自己權勢,在錯誤思想的引導下,兵臨敵國不進,有殲敵良機而不利用,看似謹慎,實際上是另有所圖。而在伐燕最初,他不敢採用郗超之計,渡過黃河後徘徊於黃河高岸而不進,既失去了晉軍銳氣,又給了前燕準備的時間。

按照《晉書》所言,當時東晉,武將早已兼統地方政務,桓溫掌握軍政大權後,有篡位之心,爲了積累聲望,故而兩次率軍北伐。但又害怕失敗而損失名望,所以慎之又慎,這也是爲什麼郗超建議的計策桓溫不採納的原因。而兩次失敗也均以此故。

而慕容垂迎擊桓溫,戰術運用十分得當,一面正面迎敵,一面分軍襲擊石門,截斷桓溫退路及糧道。而在追擊之時,慕容垂沒有選擇立刻追擊,而是選擇在桓溫即將以爲撤退成功之時,士兵鬆懈之際在發動進攻,而桓溫所留精銳掩護之兵馬,也被慕容垂巧妙戰術所擊敗。故傳言慕容垂有大才,非虛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