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園就在前面,走,我帶你們看看去!”7月17日,站在邢臺市鉅鹿縣大留莊村村口,國家外匯管理局駐大留莊村第一書記孟洋招呼記者,一起去看看他最牽掛的富硒梨園。

孟洋在大留莊村村口錄製“第一書記出鏡”,張羅着帶記者去梨園看看。長城網記者 馮碩 攝

下午3點半,日頭還高得很。六七位農民正在80畝梨園裏犁地除草,梨苗已經長到一米多高。他們或是在頭上搭塊兒毛巾,或是戴個草帽,來來回回鋤了一壟又一壟。

“現在這梨都長這麼大個兒了。”村民李國信笑意盈盈,他停下手裏的活,雙手合攏,比出一個拳頭的大小。“多虧了孟書記,我們村纔有了這個梨園,以後不愁掙不上錢了!”

村民李國信向孟洋比劃着梨的個頭。長城網記者 馮碩 攝

2019年9月,孟洋來到大留莊村掛職。通過光伏、小米深加工、公益崗位等幫扶方式,村裏原有的28戶71名貧困戶全部於當年年底脫貧。孟洋覺得:“脫貧不是結果,如何脫貧不返貧,讓百姓過上持續增收的好日子,纔是該努力的方向。”

“梨苗是今年3月20號種上的。”孟洋向記者介紹:“原來地裏種的小米,總收益不算高。去年年底,經村委會研究決定,流轉的80畝地改種富硒金梨。開春後,我們從山東淄博引進了1萬多棵梨苗。看看現在的長勢,還真不錯!”

說起選擇種植富硒金梨的原因,孟洋打開了話匣子:“富硒金梨口感好、營養價值高、市場競爭力強,可常溫儲存6-8個月,且當年種當年就能有收益。市場前景這麼好,可要抓緊種起來。”

孟洋查看梨苗長勢。長城網記者 馮碩 攝

孟洋走近一棵梨樹,用手比着樹的高度。“都超過我的腰了!”這個身高185cm的年輕人按捺不住高興,“果子個頭也不小!”

種梨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孟洋聯繫供貨商後得知,一棵富硒金梨樹苗22元,種植1萬多棵就要近30萬元,後期施肥、管理等投入也不是個小數。這讓本就沒什麼錢的大留莊村陷入窘境。

“也想過衆籌,但是,扶貧工作不該是博同情,應該給予好心人實實在在的東西。後來,我想咱可以用梨抵苗,這纔有了轉機。”回憶起籌錢的過往,孟洋記憶猶新。

“以梨抵苗”倡議通過互聯網、朋友圈等渠道發佈,捐贈人每捐贈100元即可獲得一棵梨樹的掛名權,還能連續3年收到20斤梨作爲補償。孟洋通過同事、家人、朋友及他們的朋友轉發、擴散,短短10天,籌集資金38萬餘元,如期完成了原定的種植任務。

孟洋在梨園犁地。長城網記者 馮碩 攝

“我們剛從山東考察回來,信心大增。就目前這個長勢,三年後這片梨園能爲村集體增收百萬元,帶動就業百餘人。”說罷,孟洋摩挲着一片葉子,若有所思。

頓了頓,他說道:“扶貧工作會結束,但讓村民持續致富的路子一定會留下來。”

長城網記者 馮碩 許豔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