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仙劍奇俠傳》到《穿越火線》,說說遊戲影視化那些事兒

在磕磕絆絆中前行。

翻自穿越火線(CF)的電競劇《穿越火線》熱播,肖楓和陸小北跨時空相遇;

翻自陰陽師的《侍神令》發佈片花,桃花妖、河童、山兔、鐮鼬等式神相繼亮相;

橙光遊戲“戲中戲”《遇龍》宣佈劇版陣容……

近來,遊戲影視化市場不可謂不熱鬧。在無數的期待和無數的質疑聲中,一部又一部的遊戲改編影視作品出現在觀衆面前。從《仙劍奇俠傳》至今,15年過去,國內的影戲影視化有了哪些發展,又有了哪些新趨勢?

仙俠系式微,電競、橙光成後來之秀

1995年,一款國產單機中文角色扮演電腦遊戲面世。

正值世紀之交,藉着家用臺式計算機逐漸普及的東風,這款名叫《仙劍奇俠傳》的RPG遊戲走進了不少家庭。

2005年,《仙劍奇俠傳》開啓征程的第一個十年,唐人影視向遊戲製作公司大宇購買了《仙劍奇俠傳》電視劇改編權,遵循遊戲“宿命”的底色,拍攝了胡歌、劉亦菲、安以軒、彭于晏主演的電視劇《仙劍奇俠傳》,推出國產遊戲影視化的開篇之作。

據統計,2005年,在地方衛視首播的《仙劍奇俠傳》創造下11.3%的平均收視率。

四年之後,唐人影視再次出手,邀請胡歌再次擔綱另一部遊改劇《仙劍奇俠傳3》的男主角,“無胡歌,不仙劍”的民間slogan由此在部分觀衆間打響。

前後兩部遊改劇的高熱度,讓不少人對這塊“肥肉”虎視眈眈。隨後幾年間,影視化的仙/劍俠系IP紛紛面世——“仙劍系列”如《仙劍客棧》《仙劍雲之凡》,“劍俠情緣系列”如《劍俠情緣之藏劍山莊》《劍網3番外之四海流雲》《劍網3·俠肝義膽沈劍心》,“古劍系列”如《古劍奇譚》《古劍奇譚2》《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軒轅劍系列”如《軒轅劍之天之痕》《軒轅劍之漢之雲》。

然而,不比其它題材作品在後來越戰越勇,仙俠系遊改劇自己的“宿命”彷彿定格在《仙劍奇俠傳》這座巔峯,不只仙劍系列越拍豆瓣評分越低、口碑越差,2014年李易峯、楊冪主演的《古劍奇譚》也讓仙俠系遊改劇回春的希望成爲曇花一現。到了2018年的電影《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豆瓣評分僅有4.3,市場反響更是平平。

冷飯炒得不吸引人了,遊改劇開闢“新航道”迫在眉睫。轉觀今日的遊改劇市場,電競和橙光遊戲成爲遊戲影視化的熱門類型。

作爲當下年輕人喜歡的大熱門,各類型的電競也被陸續搬上銀屏和熒幕。原本不被看好的《穿越火線》意外“味道不錯”,不少觀衆直呼“真香”;《你是我的榮耀》內涉及大量王者榮耀劇情,王者榮耀遊戲方直接參與出品;騰訊體育和耀客傳媒宣佈合作,將以LPL爲原型,打造一部真實的《英雄聯盟》電視劇。

橙光遊戲方面,除《逆襲之星途璀璨》《遇龍》外,翻拍自《好色千金》的《絕世千金》,恰與近兩年間觀衆喜愛的“沙雕風”契合,收攬了一波觀衆。相比之下,成本更小但熱度不低的橙光遊戲,有着類型豐富和敘事結構更適合影視化等優勢。

1:1復刻呈現成過去式

遊戲影視化是從近乎1:1“復刻”遊戲劇情開始的。

當然,直接翻拍並不等於全盤照搬,一方面,觀衆無法在影視化作品中藉助道具、提示獲得幫助,從而快速瞭解一個嶄新的世界;另一方面,由於遊戲與影視作品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影視化作品必須按照電影與電視劇的邏輯重新梳理劇情,對人物性格、故事脈絡進行調整。

“李逍遙有流氓氣,林月如太霸道,阿奴過於古靈精怪。”不亞於今天觀衆在線追劇對劇情的批判,當年,劇版《仙劍奇俠傳》收到了鋪天蓋地的罵聲,不少玩家視其爲“魔改”,討伐和質疑不斷湧來。

能成爲今天的“白月光”,《仙劍奇俠傳》靠的並非是貼童年濾鏡標籤。劇集播出後,觀衆發現,這部電視劇的劇情不爲悲而悲,人物立體鮮活,有着清晰的成長軌跡,加之彼時遊戲影視化市場空白,劇集熱度只增不減。

差異化色彩明顯的一把牌,讓《仙劍奇現在》成爲了無數80後、90後的白月光。

劇版《仙3》對遊戲劇情的改動更大,一度被譏諷爲“OST大賞”,今天的情懷回憶向混剪視頻中,仍有網友發彈幕表達對景天一角改編後性格出入大、紫萱角色形象自私化、邪劍仙戰鬥力成bug等改動的不滿,但劇中普通人不耽於小情小愛拯救大義的主題,讓這部作品脫離了成色平常的“古偶”隊伍。

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對於仙俠系遊改劇來說,直接對照復刻,服化妝造與三次元世界的難以匹配,以及對特效“不五毛”的要求,看似是基本操作,其實難度係數並不低。

十五年間,遊改劇的改編幅度,也從對着遊戲復刻翻拍,逐漸過渡到在劇中融入遊戲元素。

有的遊戲IP雖大,本身卻不適合直接翻拍成電視劇。

拿正在播出中的《穿越火線》爲例,遊戲本身是一款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人物的快速移動和瞄準、開槍固然能帶給觀衆刺激感,但如果僅僅將遊戲內容放上大屏幕,那麼觀衆的觀看體驗,與坐在電腦前觀看遊戲主播直播應該差別不大,更撐不起如今36集的內容。

再比如,剛釋出預告片的《侍神令》,翻拍自網易公司研發的3D日式和風回合制RPG手遊,如果不採取融入遊戲元素的方式,陳坤、周迅等演員或許只能變成觀衆們肝得痛並快樂的SSR、SR卡牌。

翻拍成果:電影弱於電視劇

儘管仙俠系遊改劇聲量漸弱,但畢竟有8.9分和8.5分的《仙劍奇俠傳》和《仙劍奇俠傳3》坐鎮遊戲改編的電視劇。

對比而言,遊戲改編的電影交出的成績單就有些不盡如人意,僅有幾部動畫電影口碑不錯。

2010年上映,根據同名經典遊戲改編的《拳皇》,劇情和對打招式都飽受詬病,豆瓣評分僅3.1,被網友稱爲“一場演員間互相摸來摸去的鬧劇”。

今年7月底網播的《征途》根據同名巨人網絡遊戲改編,這款網遊曾創下210萬玩家同時在線的紀錄。該片講述了清源村少年東一龍與楚家軍武士楚魂,爲參加南趙國兵馬大元帥選拔而踏上征途,途中遇上金剛小妹,三人結伴一起完成自己使命的故事。

電影《征途》特效鏡頭數量1850個,佔比80%,由負責《流浪地球》特效和參與《哪吒之魔童降世》特效製作的團隊MORE VFX負責視覺效果。

結果,就這,就這?類型俗套,角色扁平,畫風重返20世紀,特效再努力,最終成片也實在難以令人滿意。

這與藝術取捨和技術水平不無關係。

首先,電影普遍時長近兩個小時,在短短的兩小時內,遊戲改編的電影通常難以兩全。由於沒有玩遊戲時自身參與體驗的互動感,遊戲玩家會覺得電影作品並不沉浸;而對於觀衆中的更大多數,普通觀衆需要時間來在腦海中接受一個素未謀面的世界觀。不想失去原汁原味又不想太過晦澀這件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故而,想要兼顧兩種觀衆的製作方,常常兩頭不討好。

其次,如果太過“還原”遊戲,畫面觀感很大可能傾向於坐在電影院觀看遊戲的CG和過場動畫,而非看電影;同時,相較於電視劇,電影大銀幕會放大妝造和特效的視覺體驗,一旦“塑料”,這一缺點必然成爲衆矢之的。往遠了說有《魔獸世界》,近看有《刺蝟索尼克》,國外遊戲電影化雖有成功案例,但整體而言,國內的特效團隊水平還有提升空間,且國內同類型電影的投資成本也不比上述作品。

從《仙劍奇俠傳》至今,遊戲影視化道路並不平坦,創作者們一路中也遇到不少磕磕絆絆,《穿越火線》算是帶給觀衆的一次小驚喜,各種男性向、女性向的遊戲也爲翻拍提供了更多母本。特效水平的提升且待來日,但跳脫遊戲思維講好故事本生,應該是創作者們眼下就要重視的事情。

-END-

輪值編輯:依梧

作者:朱雲

編輯:五鹿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