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提及世界規模最大,最早的冷兵器圍殲戰,很多熟悉歷史的讀者無疑會想到長平之戰,在兩千前多年以前,秦趙雙方全都以舉國之力於長平,以此來決定天下一統歸於何方。秦趙雙方於長平投入超過百萬部隊,最終秦朝慘勝,秦國坑殺趙軍四十五萬。而作爲這場戰役的雙方前線指揮官,白起也被冠上“人屠”稱號,趙括也被後世稱爲“紙上談兵”的代表人物。

秦將白起

如果長平之戰趙國統帥趙括換成韓信,對決秦國統帥白起,長平之戰的結果同樣不會改寫。

可能很多熟讀楚漢歷史的讀者,對於韓信,在楚漢戰爭中指揮衆多傑出的經典戰爭稱讚不已,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水淹雍城,一舉擊敗名將章邯,從而迅速佔領關中之地,爲劉邦最終一統天下奠定基礎;韓信掃北,在劉邦兵敗彭城之後,韓信能夠以劣勢兵力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平定魏國代國,以不足三萬兵力背水一戰擊潰趙國二十萬大軍,從而滅趙,後派人降服燕國;劉邦在成皋兵敗後奪其精兵,就是在這種極端劣勢條件下,韓信還能夠一舉滅掉齊國。

在濰水之戰中,韓信水淹龍且統領的二十萬楚軍精銳,從而在戰略上,使漢軍從戰略防禦改爲戰略進攻狀態;在垓下之戰中,韓信以十面埋伏計策最終逼的楚霸王項羽於烏江自刎。因此,韓信被後世奉爲“兵仙”、兵家四聖之一。以韓信的取得一系列戰績,稱得上“兵仙”稱號。

韓信

白起的名聲也不是吹噓的,我們常說的“一將功成萬骨枯”,這句話用在白起身上,非常適用,因爲伴隨的白起戰爭史,就是一部血淋淋的士兵人頭數字,如:伊闕之戰,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韓魏兩國再也無力阻擋秦國東出的大門之路;伐楚之戰,攻破楚國都城郢城,水淹郢城,楚國軍民死者數十萬;長平之戰更是坑殺趙軍四十五萬,從而使秦國一統天下的趨勢步伐加快。梁啓超先生曾經針對戰國時期,山東六國戰死的士兵做過一個統計,戰國時期,山東六國總共戰死士兵大約兩百萬,其中有大約一半多都是白起統領戰役完成的。秦國曆代由明文記載對外戰爭斬首的人數記錄。因此,白起斬首超過百萬士兵的說法是有可信度的。

而如果這兩位名將對戰長平統帥,作者認爲長平之戰的結果必須也是一樣的。原因如下:

其一、軍隊的戰鬥力。

戰國末期著儒家思想家荀子對戰國時期各國軍隊曾有過這樣的評語: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對於秦軍在戰場上描述:

“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着人頭,右胳膊下夾着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同樣記載:

“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

由此可見,秦軍軍隊戰鬥力不僅強悍,而且秦軍兇悍,秦人熱衷於作戰。

爲何秦軍被成爲“虎狼之師”,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各國的士兵在戰場上殺敵,爲了在作戰中,能夠最大潛力的發揮士兵的戰鬥力,也便於提高士兵的作戰效率,山東諸國的士兵在戰場上,每當斬首一個敵方士兵時期,便割掉敵方士兵的左耳,這樣便於戰後統計士兵的戰功。而秦軍則不一樣,秦軍士兵在殺死敵方士兵之後,先砍掉敵方腦袋,左手提着人頭,或者掛於腰間,右手則舉着刀劍砍向下一位敵方士兵的腦袋。

戰場上的秦軍

山東諸國的軍隊在戰場上,面對手中、腰間懸掛着血淋淋腦袋的秦軍衝殺過來,自然在士氣上膽怯三分,畢竟那麼多血淋淋的腦袋,豈能不怕,而秦軍則向惡狼一樣撲向對手,秦人本來就尚武,民風彪悍,因此秦軍讓山東諸國軍隊望風而潰。秦軍“虎狼之師”的稱號也就由此而來。

因此,我們從秦軍在戰場上表現,可以看出秦軍戰鬥力強悍,秦軍士兵的兇悍。

在反過看趙軍,趙軍雖然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增,趙國也是在戰國末年,山東諸國中唯一可以單獨有實力抵禦秦軍的國家。

但是趙國軍隊實力主要體現在騎兵上,而在長平之戰中,長平的地形並不適合大兵團騎兵作戰,而在真實的長平之戰中,趙軍的騎兵主力始終也未曾出現在長平之戰中,而是主要駐防在趙國北方長城邊線,一直防守匈奴的入侵。

在長平前線的趙軍則以步兵爲主,當時趙國的總人口不過三百五十多萬,在趙國投入在長平前線的軍隊達到四十五之多,以此,趙國步兵主力精銳必然也盡在長平。

以秦軍兇悍程度,即使在長平前線,面對趙國主力騎兵精銳,想必其結果也是一樣,趙軍必敗。

根本原因在於秦國軍功制,敵方士兵在秦軍眼裏便是仕途之路。而山東諸國沒有任何一國可以對下層士兵、百姓做到這一點明文獎勵規定。

因此,從軍隊的戰鬥力上,秦國就領先趙軍一局。

其二、雙方統帥的指揮才能。

白起和韓信都是傑出的軍事家,不過作者認爲,在長平之戰中,白起的軍事才能更略勝一籌。

趙國公子平原君:“武安君之爲人也,小頭而銳下,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小頭而銳下者,斷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視瞻不轉者,執志強也。可與持久,難與爭鋒。”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白起性格沉穩、踏實、果斷,每逢遇到大事能臨危不懼,這是一個爲統領百萬大軍將領具備的基本戰術素養。

白起能夠在戰場上淡定自如,這完全使一個戰場上,熟練自如的將領自信的表現,畢竟對於白起來講,這大兵團野外的圍殲戰,白起已經能夠運用的熟練自如。

秦將白起

我們在瞭解下韓信: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爲伍!”

韓信雖然有驚世之軍事才華,但是韓信性格過於自傲,這恰巧是一個軍事統帥最大的缺點,我們常說驕兵必敗。

韓信

縱觀韓信一生的戰功中,戰功赫赫,鮮少有敗績,然而我們細看,無論是水淹雍城,還是水淹龍且,韓信擅長偷襲戰,並不擅長大兵團圍殲戰。

韓信自負的另外一點,時常認爲自己的軍事才能,白起不如也。長平之戰,後世韓信對此也曾經評價過,韓信認爲一方面白起用六十萬兵力包圍趙軍四十五萬,雖然了不起,但是其結果卻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秦軍也傷亡二十萬。並且戰爭拖得時間太久,歷經三年才結束,對秦國造成很大的財政負擔。

另外一方面,白起不懂“圍必有缺”的道理,長平之戰中,秦軍把趙軍包圍猶如鐵桶一般,其結果趙軍拼死突圍一戰,秦軍很大的傷亡都是此過程中造成的。韓信則認爲把埋伏圈留一個缺口,然後對敵人的主力埋伏掩殺,可以用最小的代價換取勝利,也縮短了戰爭時間。

但是作者認爲韓信這是恰恰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縱觀韓信指揮的大兵團作戰中,僅垓下之戰勉強稱得上大兵團圍殲戰。但是其結果兵力對比漢軍共五路大軍,共計超過六十萬,項羽楚軍不過十萬,兵力六比一。這種屬於典型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人。

長平之戰,趙國軍隊四十五萬,秦軍最多不過六十萬,兵力對比上不到1.4:1。

《孫子兵法》: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白起稍微以優勢兵力爲困趙軍於長平,這本來就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因此,作者認爲,即使長平之戰,趙軍的統帥換成韓信,以韓信自負的性格,必然也敗於白起之手。

其三、後勤供應保障。

我們常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無論是古代戰爭,還是如今戰爭,戰爭打的就是後勤。

秦國自從商鞅變法,就以耕戰爲唯一的目標,整個秦國百姓除了打仗,另外一個目標就是耕種農業,商鞅變法同樣規定:農民超額完成農業上繳國家任務,同樣可以換取相應的爵位。

商鞅的這一規定,徹底激發秦國底層百姓種植農業的積極性。

秦國本線佔據關中平原,佔據天下一個豐富的大糧倉,關中平原,又稱八百里秦川,它南倚秦嶺、北界北山、西起寶雞峽、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60公里,約佔陝西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

秦國地形圖

秦惠文王執政秦國時期,又派遣司馬錯吞併巴蜀兩國,使成都平原很快成爲繼關中的又一個大糧倉。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劉邦自漢中出三秦伐楚,蕭何發蜀,漢米萬船,而給助軍糧?

秦國經過數代君主積累,到長平之戰爆發前,秦國已經經過百餘年商鞅變法,積累雄厚的糧草儲備,而長平之戰,巴蜀糧草爲秦軍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糧草保障。

反觀趙國,趙國國土疆域遠遜色秦國,趙國國土,其中部分與北方草原接壤,適合於放牧,根本無法種植農業,而趙國西南部國土,則以黃土高原、山地爲主,根本不適合種植農業,而趙國耕地面積侷限於東部平原地區。趙國並不是一個糧食生產大國,更沒有如秦國這樣世代儲備糧食的基礎。

長平之戰,註定是一場消耗戰,以趙國的國力,根本無力長時間的供應戰爭前線。

而秦國後勤保障非常細緻化。

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4號墓出土了秦軍士兵的兩封家書,其中記載一對秦軍兄弟黑夫與驚在楚地作戰與家人通信詳細記錄,其中一篇內容是: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中: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前日黑夫與驚別,今復會矣。黑夫寄益就書曰:遺黑夫錢,母操夏衣來。今書節(即)到,母視安陸絲布賤,可以爲襌裙襦者,母必爲之,令與錢偕來。其絲布貴,徒〔以〕錢來,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陽,攻反城久,傷未可智(知)也,願母遺黑夫用勿少。書到皆爲報,報必言相家爵來未來,告黑夫其未來狀。聞王得苟得。

木牘記載從軍的黑夫和驚向家裏要衣服、布和錢,從這封書信中看,秦軍前線士兵在他國前線作戰,需自備衣服和費用。但是側面,一方面反應了秦國強大的後勤保障供應,另外一方面,反應軍功爵制下秦軍,對於征戰的渴望。

而秦國戰爭後勤保障能夠細化到如此,放到今天,這樣後勤保障,很多國家後勤保障都唯恐難以細化到如此,何況,兩千多年的趙國後勤保障?

而戰爭打的卻是後勤保障,因此,對比長平之戰,即使趙軍主帥換做韓信,其結果也是一樣。

總結:

從古至今的戰爭,打的其根本在於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的體現。趙國之所以敗在長平之戰,除了雙方統帥指揮才能的差距,更多拼的是雙方國力的消耗。

長平之戰,趙國統帥趙括縱然有戰略上指揮失誤,縱然換成“兵仙”韓信,也是惘然,其一,雙方統帥指揮才能的差距,對於白起而言,指揮大兵團野戰圍殲戰已經運用熟練自如,而且大兵團野戰圍殲戰本來就是白起的優勢,而韓信,縱然軍事才能超然,但是這種大兵團圍殲戰,作者認爲,韓信指揮才能不如白起。

其二,長平之戰的死局,並不是換成韓信就可以改變趙軍戰略上的被動;長平之戰,雙方戰術的對峙,已經對峙長達三年,趙國一直採取戰略防禦,而且趙國的國力支撐不了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急需決戰改變這種戰略對峙狀態。

韓信縱然有天才的軍事指揮才能,在戰略上處於被動狀態,在後勤保障上,處於供應不足的態勢,在士氣上,趙軍士氣低下,面對“虎狼之師”的大秦雄師,焉能不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