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說起曹操這個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可謂衆說紛紜。而或許歷史文物會給我們還原給我們一個真相。

備受公衆與文史考古界關注的河南安陽曹操高陵本體保護與展示工程,近日已進入文物布展階段,並將打造爲三國文化遺址公園,成爲研究三國文化及漢魏歷史的重要平臺。相信不久後,我們就可以近距離接觸這個三國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啦!

這也是曹操墓中文物首次亮相,你想知道怎樣的故事呢?

2000多件出土文物中,極爲珍貴的一共有8件,分別刻有“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用格虎短矛”等銘文。在追繳該墓被盜出土的一件石枕上,也刻有“魏武王常用慰項石”銘文。出土的很多文物,對研究曹操生前一些鮮爲人知的興趣愛好有很大幫助。

此前圍繞曹操墓的真假問題,社會上曾掀起軒然大波。如今迷霧即將散去,真相也即將漸漸清晰。

其中的A區遺址博物館,主要用於曹操生平事蹟和文物展示,該區的主體工程自去年年底完工後內部的布展工作隨即展開,截至目前,已完成總量的三成左右。

歷史上,民間對於曹操的傳言也非常多。最出名的就是,曹操是不是盜墓賊的祖師爺。曹操當年爲了彌補軍餉的不足,設立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軍銜,專司盜墓取財,貼補軍餉。這也造成了考古界人士常稱的“漢墓十室九空”的道理,也能體味出他們“漢墓考古靠運氣”話語中的無奈。

當然,曹操也害怕自己的墓也被盜,特意吩咐兒子曹丕不要厚葬,準備好幾口棺材,分別從各個城門四面八方出去,並且傳聞精心設計了72個疑冢。這也是高陵曹操墓備受質疑的最根本原因。所有人都非常好奇,這個墓是不是真的墓。怎麼判斷中國是真的假的。

曹操墓原本曹操高陵由於遭遇過盜墓賊的洗劫,考古學家在辨別墓主人身份時面臨着諸多難題,經過十餘年的反覆驗證,目前基本達成了曹操高陵的一致結論。然而與學界相反,不少民間的高手對這一結論仍有質疑。對於這種現象,相信隨着高陵博物館正式開放、相關文物來到公衆面前後,人們對這一遺址的認識會更加深刻,或許會擦出全新的智慧火花。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爲魏王,去世後諡號爲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啓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爲“妙品”。

古代的文物古蹟的確讓人眼前一亮,很多謎團至今科學家也未能解釋,現在我們也終於有機會稍稍揭開曹操這個“一代奸雄”的神祕面紗,窺見一點歷史的真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