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使用玉已經有7000多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中,人們給玉賦予了許多美好的寓意。在長沙市博物館的庫房裏,就收藏着數千件玉器,時間從戰國時期一直到清末民初,其中尤以戰國兩漢時期最爲精美,現擇選數件戰國玉佩介紹如下:

璜形龍鳳紋玉佩,1件,青玉質。通長15.5釐米,通高5.7釐米,重64.8克。1982年市文物工作隊在長沙市黃泥坑東區統戰指揮部2號墓發掘獲得。玉佩爲扁平半圓狀,龍形璜作底,璜上雕琢兩組相背而靠的龍鳳紋。龍形璜體扁平呈圓弧狀,正中上端有一圓形鏤孔,當爲穿系孔。兩端刻成龍首狀,邊緣琢弦紋,內區陰刻減地谷紋。璜上雕琢兩組相背而靠的龍鳳紋,龍鳳之間相互纏繞,鳳首背貼於璜兩端之龍首。龍鳳紋滿身均飾有戰國典型的∽紋飾和方格紋,邊沿勾勒一條印刻線槽,使主題輪廓更爲鮮明。(圖一)

圖一

“S”形龍鳳紋玉佩,2件,均爲青玉質,同一墓葬所出,器形及紋飾相同。尺寸分別是長21.5釐米,高9釐米,厚0.5釐米和長21.4釐米,高9.4釐米,厚0.5釐米。1987年長沙市博物館在五里牌一號墓發掘出土。玉佩,兩面紋飾相同,一端雕飾龍首屈體,騰躍,回首顧盼狀;一端雕琢鼓眼,勾嘴的鳳首,鳳冠上翹,頸羽豐滿,作振翅欲飛狀;身飾谷紋,飽滿勻稱。玉佩造型大器,生動別緻,刀法圓熟洗練,線條流暢,玉色晶潤平滑。(圖二、三)

圖二

圖三

“S”形龍紋玉佩,1件,青玉質。殘長14.1釐米,高8.5釐米,厚0.5釐米。1987年長沙市五里牌八一路小學1號墓出土。體形較大。頂端中部有一圓形鏤孔,當爲穿系孔。龍首及頸部上揚,貼於龍身。龍尾殘缺,但殘缺部分仍能表現其粗大上揚,一足屈伏在地,一足向上內卷。龍耳輪廊陰線刻劃,邊緣琢弦紋,龍身飾浮雕谷紋。(圖四)

圖四

上述四件戰國玉佩,均出自楚墓中,從器型到紋飾都具有典型的戰國風格,尤其是楚國風格,屬於戰國玉器中的典型器,爲我們揭示戰國玉器的特徵提供了參考。

戰國時期,楚地玉器造型變得舒展,並且動感十足,這主要體現在晚期呈龍鳳造型的玉器上,龍、鳳的形象一般是張口挺胸,大幅度的扭曲,看起來生動活潑。戰國時期動物造型的雕琢突破了商周時期的莊嚴、規矩的手法,集中表現了動物的神韻和動態,使動物栩栩如生,使玉器更富有靈性。紋飾方面,楚地玉器紋飾繁縟,一般會在空隙地方加刻掏索紋或簡化的一字形掏索紋,另外也有加填陰刻網格紋。楚地龍紋一般呈奇數或是雜亂分佈,不對稱並缺乏一致性。戰國楚人浪漫主義氣息濃重,不墨守陳規,他們不甘於一些傳統紋飾的束縛,發揮聰明才智創造了一些特殊紋樣,如三聯谷紋、S形紋等,這在其他地區比較少見,也是楚式玉器的重要特點。

總之,藝術表現的手段和技術等方面都獲得了重要的發展。這是一個承上啓下的時代,戰國玉器尤其是佩玉在我國玉器史上享有十分特殊的地位,無論在思想觀念、設計構思方面,還是在藝是一個剛剛擺脫了種種制約並走向自覺的時代,它爲後世玉器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章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