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家长,追着小孩子屁股后面喂水喝,小孩子每次出门时,也必定是一壶水的标配。孩子不喝,便认为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时间一久,孩子听话了,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多喝水的“健康”理念。可是孩子最天真最纯粹的渴与不渴的感受都被无情阉割掉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一天8杯水的“健康”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科学的砖家们将人体每天所需要的喝水量定为2000ml,按照一杯水250ml换算的话,正好是8杯。

看病时,我经常会问病人,小便黄吗?

答曰:不黄,因为平时喝水很多。

再问:为什么喝这么多水,是因为口渴吗?

答曰:喝水不是因为口渴,是因为习惯。

我:。。。。。。

小便是中医问诊时重要的内容之一,可是连这问诊信息都在这8杯水中不得而知了。

要想弄清楚多喝水这个问题到底对不对,就应该把喝水的来龙去脉都讲清楚,中医可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指标,以理服人才是正道。

水在人体是如何被利用的?

《黄帝内经》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短短几句,就把人体喝进去的水如何被利用的说了个清清楚楚。

第一步,喝的水先进入胃里,

第二步,胃再把水运送到脾,

第三步,脾通过生升的力量,再把水分运输到肺,这一步是把水液进一步上升的过程,这样处于高位的嘴巴就不会觉得干燥,人体的皮肤也会得到滋润。

第四步,水液到达了上部的最高点,就该往下走了。通过水道,也就是三焦,把水液向下输送。

第五步,水液进一步下输到膀胱,膀胱通过阳气的蒸化,把可利用的水液再向上输送,进行第二圈的水液利用。利用不了的,就从小便排出。

咱们平时喝进肚子里的水,就是经过五步的推进,才完成了人体对水的吸收和利用。喝水虽然是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过程了,但是喝进去的水在体内的经历可一点不简单,人体需要一个把外来的水内化的过程。只要喝水,人体就不断进行这五步过程。

这个过程里,是需要把水液向上输送的。按照物理学的概念,水的势能是在增加的。而能量终归是守恒的,增加的势能来源于哪?就来源于人体自身的阳气(能量)。

所以说了这么一大堆,就得出来一个结论:喝水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喝水要耗散人体自身的能量和阳气。喝的越多,就耗的越多。人体的阳气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消耗的多了,用于其他生命活动的自然就少了。

长此以往,是要生病的。

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剧烈运动之后,拿起一罐冷饮,咕咚咕咚喝个痛快,但是口中仍觉渴,仍然需要喝更多的水。反而是缓饮热水,会觉得口中有源源不断的津液疏送上来,口渴很快缓解。

直接喝冷饮,会直接浇灭人体脾胃向上的阳气,水液无法向上布达,所以仍然会觉得口渴。喝热水的话,会给脾胃一个向上的助力,所以口渴会很快缓解。

人体运化不了的水去了哪里?

人体所需要的水是一定量的,每个人所需要的水又是不一样的。盲目喝水只能加重身体的负担,再好的东西都要用之有度,用之不得当反成毒害人体的毒药。人体运化不了的水,如果不能经小便排出,便堆积于体内,成为不能发挥作用的死水。

表现于外就有可能是小腿水肿,按之凹陷;晨起眼睑浮肿;觉得肚子里咕噜咕噜的流水声;周身沉重,汗出异常;咳嗽、喘息,短气,不得卧。这只是直观的体现,还有很多未短期显现的问题,长此以往,就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再举几个喝水过多而致病致死的案例。

●2013年8月,重庆的张女士看到网上有空腹猛喝水可洗肠子的段子,她准备了4大可乐瓶白开水,半天时间内全部喝下,且整天未吃东西,晚上10点张女士被送急诊,诊断为水中毒。

●2012年7月,南京一20岁小伙猛喝两瓶冰水晕倒,医生诊断为水中毒。

●2007年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名女子参加一项喝水比赛后,头部剧痛,不久被人发现死亡,死因为水中毒。

身体的智慧

人体是极其聪明的,它会用最合适的方式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当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时,人体会通过腹泻将其排泄;

当受了风寒时,人体会通过发热咳嗽来驱寒;

同样的,当人体体内缺少水分时,会发出口渴的信号来提示饮水;

当人体不觉得渴时,是因为体内的水液并没有被运化完,或者说体内的水饮相对的过盛,此时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来强行喝水。

《伤寒论》中论及“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这种情况其实相当多见。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患者,嘴中永远觉不到渴,不喝水从不会觉得难受,这种患者往往自身脾胃消化能力较差,这是因为体内的阳气(能量)相对不足了,这种情况下就要用一些温中的药物来帮助人体处理掉多于的水湿。如果这时仍一味喝水,无异于雪上加霜。

正确的饮水方式是当觉得嘴里微微干渴时,少量、频服、热饮。

自己做了一首打油诗,搏诸君一笑,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坊间传言八杯水,

渴与不渴肚里怼。

胃里胀来心肝碎,

百病丛生此原罪。

不用急来不用催,

微微口渴再入嘴。

听从内心方聪睿,

人体自有大智慧。

来源于岐黄悟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