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Tina、曉旭 

來源:InfoQ(ID:infoqchina)

原標題:Mozilla裁員四分之一:免費模式難以爲繼,未來以賺錢爲第一要務

成也開源,敗也開源?

二十年前,Mozilla首席執行官MitchellBaker感嘆:“沒有開源,Firefox不可能成功。”

二十年後,Baker針對裁員再次發表評論:“這一切都是免費模式帶來的後果。”

本週二,Mozilla首席執行官兼Mozilla基金會主席MitchellBaker宣佈,由於冠狀病毒大流行影響了公司收入,Mozilla將進行一次大規模裁員,裁減約四分之一的員工。

這次裁員涉及到約250名員工,在此之前Mozilla全球範圍內的員工總數大約爲1000人。留下的員工裏有約60人被迫更換了崗位。Mozilla的臺灣辦公室也因此被徹底關閉,整個公司原定在2020年完成的產品計劃也已經被完全打亂。

這次裁員涉及了一些關鍵的技術員工,其中包括關閉了安全響應團隊,削減了開發實驗性Servo瀏覽器引擎的軟件工程師、負責Mozilla網絡門戶的開發人員以及Firefox開發工具團隊。

按照官方說法,被裁的員工都會獲得補償以及上半年的獎金,Mozilla也會設法幫助他們尋找新的工作。MitchellBaker反覆強調,這次裁員不是因爲員工不夠優秀,“他們都是Mozilla的一部分,都非常專業,具有很好的技能和奉獻精神”。Mozilla還專門爲這些員工設置了一個名叫mozillalifeboat的網頁,用來幫助他們找到新工作。這個網頁很快就被熱心網友頂到HackerNews最熱榜單前面。

實際上在今年一月的時候,Mozilla已經有過一輪涉及70人的裁員。不過那一次的原因是由於Firefox的營利產品沒有產生足夠的利潤,和疫情並沒有太大的關聯。

從歷史上看,Mozilla與Google的交易約佔Mozilla所有收入的90%。而跟Google的合約有可能在今年底結束,Mozilla正在設法減少對Google的依賴。

MitchellBaker表示,未來Mozilla將重新考慮其核心業務模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商業產品上,並開闢新的收入來源。

Baker說:“這都是舊的一刀切的免費模式帶來的後果,這意味着我們必須探索一系列不同的營利機會。”

開源改變世界,併成就了Mozilla

Mozilla作爲一家現代機構,始於1998年。當時網景公司的程序員決定發起一項瀏覽器開源計劃,名稱爲“Mozilla”,意爲“殺手”。Mozilla組織主要由網景公司的員工組成,但是它獨立於網景公司運作。2002年9月23日,Mozilla發佈Phoenix0.1瀏覽器,即Firefox的前身。

2003年Mozilla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組織來指導開源工作。該小組於2003年成爲Mozilla基金會,當時美國在線(網景母公司)提供了200萬美元來幫助它啓動。這個非營利性機構的信條爲:“網頁應該是被細心呵護的公共資源,而非可出售的貨物。”Mozilla爲倡導開放和免費的Internet做了大量工作,如果現在你在使用Tor瀏覽器來保護隱私,則可以感謝Mozilla開源代碼庫。

2004年11月9日,Mozilla正式發佈Firefox1.0瀏覽器。大家很難想象當時Firefox首次亮相有多麼的激進。Firefox不是出自像微軟(或今天的Google)這樣的大型公司,而是由世界各地免費提供代碼的志願者開發的。

這些開發者對開源表現出無比的熱情,堅信“開源能改變世界”,他們自發推動着Firefox的發展。Firefox第一版發佈時,瘋狂的粉絲們發起了一項籌款運動,在《紐約時報》上刊登一整版廣告爲這次的正式發佈造勢。當時制定的目標是100萬下載量,沒想到發佈兩天後下載次數就超過了500萬。2006年,Firefox的粉絲還在麥田裏製作了一個寬爲220英尺的“麥田怪圈”進行宣傳。

2008年2月21日,Firefox火狐瀏覽器下載量超5億。同年6月17日,Mozilla發佈Firefox3.0,因其一天之內被粉絲下載了800萬次,榮獲吉尼斯“世界24小時下載量最大的軟件”記錄。正如Firefox的圖標一樣,這隻自由、開源、免費的小狐狸,曾用非常快的速度席捲了全球。

Mozilla董事長兼早期領導人MitchellBaker也不禁感嘆:“沒有開源,Firefox不可能成功。”

擁有瀏覽器賺錢很容易,尤其是當瀏覽器像Firefox一樣流行時。但是Mozilla一直在加大對各種跟蹤用戶行爲的打擊力度,比方說使用第三方(或跨站點)Cookie。正如Mozilla使命宣言所體現的烏托邦理想:“互聯網上的個人安全和隱私是基本原則,絕不能當作可選項。”

作爲一款開源瀏覽器產品,Firefox一直以來對任何沾了“商業氣息”的行動都謹小慎微。Mozilla甚至從未在Firefox中爲任何公司做過廣告。長期以來除了Google,Mozilla幾乎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它的絕大部分收入來自搜索引擎合作。

這次裁員中,一位Mozilla的員工跳出來說:“每當Mozilla出現在HackerNews或其他地方時,總是讓我感到有些沮喪的一件事是,我們始終被要求堅持高標準。是的,作爲非營利組織,我們應該遵守更高的標準,有時這些要求甚至是不合理或荒謬的。”

2008年Google瀏覽器Chrome橫空出世。Firefox成了Chrome的競爭對手,而Google不可能永遠支持對手的產品。谷歌逐漸傾向於Chrome,加上FirefoxOS並沒有如同Android那樣,聯合大量手機廠商成立聯盟,因此在2009年Firefox走向最高點之後,表現開始急轉直下,至今尚未復原。

在Firefox這個項目上,開源項目所能提供的價值,與項目能獲得的報酬之間存在巨大的脫節。

Mozilla收入來源

這次裁員的主要原因是Mozilla的收入因疫情受到了影響,既然是錢的問題,那我們就來扒一扒Mozilla的商業模式和收入情況。

Mozilla公司是Mozilla基金會的全資子公司,其主要運行的產品包括Firefox瀏覽器和郵件客戶端Thunderbird。根據維基百科顯示,Mozilla公司所獲得的利潤需要全數投入到Mozilla基金會,同時基金會擁有Mozilla商標及其它知識產品,公司沒有上市,沒有任何股東,也不會被收購。

2019年9月,Mozilla公佈了Mozilla基金會及公司的財務狀況。2018年度總收入是4.5億美元,其中4.3億美元來自授權收入(royalties),主要是在瀏覽器中嵌入搜索引擎的廣告,訂閱和廣告收入是537.7萬美元(2018年),佔比不足2%。

而在支出部分,最大的支出是軟件開發,高達2.8億美元,其次是品牌和市場費用,高達528萬美元。

如果我們再看2017年的財報,就會發現這一年的授權和訂閱廣告收入更高,達到了5.42億美元。這主要是歸功於Mozilla和Google確定了新的合作,據瞭解,Firefox瀏覽器在90多個語言版本中內置了60多種不同的搜索引擎。另外,2014年時任雅虎CEO的MarissaMaye與Mozilla簽訂了五年協議,內容是將Yahoo設置爲Firefox瀏覽器默認搜索引擎。誰知,2017年雅虎被Verizon收購,但收購條款中包含一條,如果對收購者不滿意,Mozilla可以選擇終止合作,就算是和其他的搜索引擎服務商重新合作,Yahoo依舊有義務支付每年3.75億美元的收入擔保。

從這兩年的財報可以看出,Mozilla的收入嚴重依賴授權,2017年和2018年的授權收入佔比達到了93%和91%,單一收入來源會帶來很大的風險。更令人揪心的是,Mozilla與搜索引擎廠商的合同將在2020年11月到期(來源:2018年財報P25)。

在這種情況下,Mozilla的未來發展似乎就與谷歌合作掛上了鉤,外界也很關心雙方合作的走向。2020年8月12日,Mozilla發言人表示:“Mozilla與Google的搜索合作伙伴關係仍在繼續,Google仍是Firefox瀏覽器在全球許多地方的默認搜索提供者。我們最近擴大了合作伙伴關係,並且這種關係沒有改變。”

開源商業模式

隨着開源技術的不斷普及和發展,人們不再將開源和免費劃上等號,但是“如何圍繞開源項目建立商業模型”仍然是困擾很多人、公司的問題。選擇正確的商業模型與獲得社區支持,對開源項目和公司來說是同等重要的。

Mozilla作爲存在了二十年的開源組織,其商業模式一直被標榜爲開源項目的成功典範。

資深開源工作者ImranGhory表示,目前開源世界的業務模型基本融合形成了四種模型:開放核心、專業服務、託管和市場(Marketplace)。

開放核心模式目前比較成功的案例包括Confluent、Elastic和GitHub。

開放核心公司的商業模式中商業產品與開放核心是互補的,而不是衝突的,常見的模式主要包括提供管理工具的企業模式和提供解決方案的模式。這個模型的關鍵在於不要讓社區感到核心產品的重要功能有所保留,將重點放在對企業用戶有價值的功能,或者是不太可能由社區提供也不在開放核心路線圖中的功能。

專業服務模式中成功的案例是Hortonworks和Redhat。

早期的開源模型通常是建立在專業服務之上,企業需要支付支持和諮詢費用。儘管有很多公司已經採用了這種模型並達到了一定規模,但是它們也遇到了很多挑戰。因爲服務收入是不可預測的,同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資源,一旦收入出現變化,就會面臨很大風險。

更重要的一點是提供服務的公司的利潤會比提供產品的公司少很多。以紅帽爲例,其在服務方面的利潤爲31%,而產品訂閱方面的利潤爲93%。也就是說,要招聘一個核心開發人員,紅帽公司從諮詢方面獲得的利潤必須是產品的3倍。

託管服務模式中成功案例包含MongoDB等企業。

託管服務是開源公司的一種常見產品,特別是在數據領域,終端用戶能夠以類似SaaS產品的方式使用基礎設施組件,而不需要管理基礎設施。

開源公司雖然不會公開其託管服務的利潤,但我們可以根據相關信息來粗略計算一下,以MongoDB爲例,其雲業務在65%左右,Elastic在40%左右,相比之下,高於服務利潤率,但低於產品利潤率。

值得注意的是,託管服務雖然是企業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但不應該是主要來源。以託管服務爲主要產品的開源企業通常會將託管服務與重要的SaaS或基礎設施產品(遠遠超出了其開源核心)相結合,例如GitHub和WPEngine。

市場模式中包含的案例是Android和Mozilla。

Android是開源領域最大的一個商業成功案例,儘管人們常常忽略了這一點。儘管谷歌的年度財務報告顯示,他們並沒有從PlayStore獲得大量收入和利潤,但很可能仍然比之前的紅帽公司要高。

Mozilla的商業模型也是這個,每年約5億美元的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爲搜索引擎引流。雖然這是一種相對少見的模式,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開源初創公司在探索這種“市場”模式。

在裁員事件面前,MitchellBaker將Mozilla的失利歸咎於目前的商業模式,認爲這一切都是“舊的免費模式”造成的,宣稱未來重點將放在“掙錢”的商業項目上。這很可能包括Mozilla的VPN產品,該產品是Mozilla上個月正式推出的。虛擬專用網(VPN)應用是當今最賺錢的技術之一,儘管Mozilla的參與有些遲,但不管怎麼樣,“開發新的收入來源”更緊要。

參考閱讀:

https://www.zdnet.com/article/mozilla-lays-off-250-employees-while-it-refocuses-on-commercial-products/

https://assets.mozilla.net/annualreport/2018/mozilla-fdn-2018-short-form-final-0926.pdf

https://www.infoq.cn/article/XtbEr2SwDC3I6C7rYNSh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