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接种疫苗后,绝大多数人不发生不良反应,只有极少数人因个体差异,机体在产生有益反应的同时,也会产生与接种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不会影响接种效果。当宝宝预防接种后出现了不良反应,家长应做好护理,减轻宝宝的不适。

接种疫苗后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家长如何处理呢?

不良反应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一般反应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固有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一般反应又分为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全身反应包括发热、头晕、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持续1~2天,通常加强观察即可。当出现单纯发热低于38.5℃,可采用物理方法降温,多喝水,多休息,注意保暖;如发热高于38.5℃、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情况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局部反应表现为接种局部出现红肿伴疼痛,红肿范围通常不大,一般24~48小时逐步消退。若红肿和硬结直径<2cm,一般不需特殊处理;红肿和硬结直径2-3cm,可用干净毛巾先冷敷,待红肿消退或局限后仍有硬结时可改为热敷,早中晚各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红肿和硬结直径≥3cm,应及时去医院就诊。不过,要提醒家长的是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异常反应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可由疫苗本身固有特性和受种者个体因素所引起,其发生率极低。常见的异常反应有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卡介苗淋巴结炎,甚至极其罕见的过敏性休克等。当发生异常反应时,需到正规的医院进行处置,绝大多数异常反应经过治疗后不会遗留永久性损害。

那么如何避免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带来的危害?

接种疫苗当天,不要给孩子洗澡,避免注射针眼感染;不要给孩子吃新的辅食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时,干扰发生原因的判断。

接种疫苗后,留观30分钟,观察孩子是否会发生极罕见的急性严重过敏反应,以便一旦出现情况,医生及时采取措施救治。对绝大多数宝宝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

不过,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家长可在接种前了解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配合接种医生,接种前如实提供宝宝的健康状况等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