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笑雪育儿思考

我们知道,孩子说话有早晚之分,有的开口早,可能一岁左右就能输出单个字甚至词组了;但是也有的宝宝到了两三岁还说不好一句完整的话。

对于孩子说话晚这件事,有的父母认为是“贵人语迟”,有的则认为孩子语言发育出现了问题,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片面之谈。

孩子的语言发育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情况下,8个月左右的宝宝已经能够发出唇音,例如发出“妈妈、爸爸”的音。到1岁左右,基本能够说叠词,例如“爸爸、妈妈”,有的已经能够说单个的字和非重叠的词语,例如“牙、灯、水”等。到2岁左右,正常情况下的孩子基本能够掌握日常口语300个左右,两岁半左右基本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和父母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呢?

在排除身体原因之外,例如听力障碍、发音器官异常等,再或者孤独症、智力低下等,那么大多数宝宝不肯讲话或者说不好话的原因多是家庭因素造成的,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原因1:父母包办过多。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奶奶带孩子,那个小男孩三岁多了,但是不怎么爱说话,想要什么东西就用手一指,奶奶就麻利地递给他。

聊起孩子,老人也为他不会说话而发愁,但是她却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原因可能在她身上。如果说家里长辈在照顾孩子这件事上“过于勤快”,包办过多,就会导致宝宝丧失很多主动表达的机会。

就如同我见到的这个小男孩一样,想要什么用手一指,奶奶就递给他了,所以根本不需要再用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习惯于不用开口讲话了。

原因2:缺乏语言交流的环境。

还有的孩子,每天就像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似的,家里虽然有大人在,但是很少有人去跟宝宝讲话聊天,导致宝宝语言发育缺乏环境的刺激,这也容易让孩子形成内向、不爱开口讲话的性格。

原因3:说话这件事给宝宝带来心理伤害。

这个原因也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它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我曾经也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就是小孩子在三岁左右时很爱说话,但是现在不知道为什么变得沉默寡言,极少讲话,他妈妈以为孩子“自闭了“。

后来我跟孩子聊天,才知道他不肯讲话的原因,是因为妈妈老骂他“结巴“。

我跟妈妈沟通这件事时,妈妈说,确实孩子有一段时间说话老是结结巴巴的,他一结巴妈妈就骂他、批评他,让他不准结巴,结果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阴影,干脆不说话了。有的孩子可能还会因为压力和紧张,而患上口吃症,其实这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事情。

其实说话结巴是很多孩子在2~5岁时会出现的正常现象,这是因为随着孩子大脑发育以及认知能力的提升,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暂时跟不上大脑的反应速度,所以表现出来就是一着急就容易结巴。

在这个时候,父母的态度常重要,如果你一味地指责、取笑、讽刺,只会适得其反。

那么,在生活中想避免孩子出现语言发育迟缓,提高语言发展能力,除了上面这些负面行为不能有之外,这几个方面也不容忽视,父母也要做好功课。

提高语言发展能力,这几个方面不容忽视

1.平时多和孩子讲话,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尤其要注意讲话时语言要简洁,语速要慢,发音要准确。大人讲话时不要说得太快,句子讲述的太复杂,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语言环境的发展。

另外还要注意尽量语言的使用,在宝宝牙牙学语阶段,可以用“吃饭饭”“坐车车”这样的“童语”,但是随着宝宝再大一点,两三岁后就要使用正规语言,例如“吃饭“而不是”吃饭饭”。

2.宝宝不说话,父母更要多说。

有人可能会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其实很简单的,带宝宝出去玩,你们在路上看到的每一个东西都可以跟宝宝讲,例如,”这里有一朵大红花”“”那只小狗真可爱”“”有一辆小汽车开过去了”等等。

3.多陪宝宝念书。

亲子阅读,也是要越早越好。精美的图片、有韵律的语言,这些都有利于帮助宝宝建立语言能力的基石。

4.及时回宝宝,多与宝宝对话。

当宝宝有表达的时候,无论大人在忙什么,都要尽量及时回应宝宝,这不仅是对他的肯定,更是一种鼓励,可以更好地激发宝宝的交流欲望。

5.少看电子产品,多进行亲子活动。

如果宝宝过早地接触了电子产品,也会导致亲子交流的时间被侵占,让宝宝失去和父母接触变流的机会,所以不要为了省事而把孩子交给一个“电子保姆”。有研究发现孩子对电子产品越依赖,越容易影响早期语言发育。

5.可以使用手势语言。

手势也是一种语言,只不过属于肢体语言,但是手势的使用也会对宝宝的语言发展有促进作用,尤其是还不说话的宝宝,利用肢体语言可以提前建立表达自我意愿的桥梁。而且手势表达和语言表达不是冲突的,例如宝宝会指着某个玩具的同时说“玩”。

总之,父母在这些方面只要注意下,孩子一般都不会出现语言发育迟缓,除非是有听力障碍、自闭症、智力发育低下等问题,况且个体发育也存在差异性,因此小孩子说话有早有晚都是正常的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