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原浩

#fragment design

#Jordan

提到藤原浩這個無人不曉的名字,相信已經不用贅述,很少有人能夠像他一樣有着如此深遠且巨大的影響力,具體到球鞋這一領域,不論是以 fragment design 名義帶來的合作,還是黃金團體 HTM 所締造的一系列作品,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也是球鞋發展歷程中不可忽略的濃重一筆。

不過就算是如此具有聲望的人物,也會遭到網友們的口誅筆伐,你應該明白我指的是什麼。相比於多年前被稱爲「教父」,如今藤原浩和他的設計,更多逃不開「蓋章」的話題,甚至這種評價已經在當今成爲了一種「政治正確」。

同樣也是在如此的風評之下,近段時間網上接連釋出了藤原浩與 Nike、Jordan Brand 合作的多款新作,雖然這些款式有些是其本人親自上腳,有些則是坊間傳聞,目前都尚未得到官方的證實是否會在未來真正迎來公開的發售,但毫無疑問的是,在當下的球鞋市場中,消費者們對於這一系列聯名鞋款是尤爲關注的,畢竟拋開早先的那雙三方聯名的「黑絲綢」之外,雙方已經許久未帶來新的合作了。

fragment design x sacai x Nike | Via Just Fresh Kicks

fragment design x Air Jordan III | Via @fujiwarahiroshi

fragment design x Air Cadence | Via @fujiwarahiroshi

fragment design x Air Jordan XXXIV | Via @fujiwarahiroshi

於是,我們在新一期的「NOWRE CHAT」欄目中,爲大家準備了這個話題進行探討:

藤原浩與 Jordan 曝光多雙新鞋款,會受到「蓋章」質疑的影響嗎?

對於藤原浩以及他所帶來的新設計,讀者們很明顯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們從數百條留言中挑選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放在這裏和大家分享。

會有影響:閃電 Logo 已經無法再帶來新鮮感

Via Nike

「藤原浩是『裏原宿教父』,他也是很多潮流品味的先驅者或者推動者,他是第一個 Stüssy Tribe 的亞洲成員;他創立了日本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街頭品牌 GOODENOUGH;他影響了 NIGO、高橋盾、Virgil Abloh、Kim Jones 等等等等。但現在人們說他老了,說他疲態,說他審美過氣,就知道 恰爛錢。各方聯名什麼星巴克,什麼手錶杯子等,但不可否認他對街頭文化和潮流的影響和貢獻都擺在那。在我看來 fragment design 之所以被大家說是蓋章,似乎是他的設計變得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沒有特點,而現在這個時代是創新的時代,他似乎漸漸地被這個時代所拋棄了,似乎慢慢成爲了一種現象。從創新到打版恰飯,似乎慢慢成爲潮流圈所謂的『潛規則』。閃電仍然還在,但帶給我再也沒有新鮮感,變得越來越無趣。」——@Sakura

「藤原浩大神受到質疑的原因,可能不僅僅是 『蓋章設計 』那麼簡單。更多的是來自於與他自身經歷的比較。早年的那個藤原浩大神促使 Stüssy 進駐日本,玩兒樂隊,創立 HEAD PORTER、GOODENOUGH 等等品牌,引領 90 年代裏原宿文化的發展等等光輝事蹟。如今的藤原浩和他的 fragment design 處於非常尷尬的位置:老粉絲不認可這種失去靈魂的『設計』模式,對藤原浩的光輝歷史一知半解的年輕人們更加難以認同。兩邊都不討好的情況下,自然會引發爭議。至於會不會影響,看看發售後二級市場的表現吧,限量就代表着有炒賣的價值,即使他的設計令人審美疲勞。 」——@Stan-Ji

「個人認爲,當然會受到影響(不過也有泛愛好者們就喜歡這樣旗幟鮮明的蓋章設計),不過對於我來說,好的聯名更多的應該是體現在產品設計的更新上,而不是一味地延續『蓋章』這一種單一且無趣的聯名形式(雖然還是會有搶購熱潮),但卻已經有點變味了…」——@lilian

「如今 fragment design 與 Nike 的作品被大家詬病爲蓋章,無非是閃電 Logo 在商業化的作品上被過度使用,這也正是潮流商業化後面臨的主要問題。越來越多的品牌、大師、藝人加入其中,所有人都開始注意到運動潮流背後隱藏的巨大潛力。消費者在潮流不斷完成商業化的當下,聯名作品開始被工業化的設計生產,消費者的選擇越來越多,自然也變得愈發挑剔起來,就連近年大熱的 OW 解構風、陳冠希的絲綢,都難逃人們的視覺疲勞,人們不斷需要更加新穎的產品來刺激消費,藤原浩萬年不變的設計風格自然慢慢變得力不從心。」——@文霞

「我覺得肯定會。雖然『蓋章』是身份的象徵,也因爲藤原浩帶回了許多經典的鞋款。但鞋子最終是穿的,面對越來越多優秀的設計,僅僅只靠蓋章換配色就讓炒賣價如此高昂着實有點離譜。相信消費者也會越來越理性,若要打動市場,還是靠優秀的設計,用料做工以及能產生共鳴的故事,設計背景纔是上策。」——@考拉🐨

不會有影響:畢竟是藤原浩,資歷和商業價值都擺在那

Via Fashionsnap

「我認爲看待任何東西都是不能脫開時代背景來看的,首先藤原浩自身在當時所具備的開拓性時至今日依然是值得我們尊敬的(如果中國能夠有一個這樣的文化領導者真的會是一件幸事),而且也能夠說明藤原浩的身份所具有的文化底蘊。而另外一個背景就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或許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視覺衝擊的設計,很多單位也無法以單純的設計單位去解讀,背後通過球鞋表達的概念或許也重要(像 Supreme 或者 JJJJound)。藤原浩的蓋章在我看來像是一種對鞋型的認可或者推薦,我其實也從來沒有想過他會帶來多爆炸性的單品,但是確實可以藉助這雙鞋感受比較『原始』的球鞋文化的餘韻。」——@別煩。

「市場上來看可能不會有什麼影響,可以預見有藤原浩『潮流教父』的名號和『閃電』Logo 的信仰加成,這次聯名的熱度應該還是很高,最近幾年藤原浩各種蓋章聯名讓人感覺很沒誠意,但批評歸批評,該衝的人終歸還是會衝的。」——@Loath

「藤原浩的作品總不可以一概而論,但無論好與壞,他設計的產品都帶有閃電,就如同完成一件作品後的簽名。藤原浩雖說時存已久,但無可否認他的確是時尚圈中熱度非常持久的一位,不然也不會有今天的文章。拿他有誠意的作品來說,你的確可以單從配色、外貌,或是質感當中感覺得到藤原浩他的審美,而不單單是閃電標誌。而被認爲不夠誠意的作品,或許藤原浩本人喜歡呢?人家就是想做一些低調點的產品呢?況且藤原浩也是要恰飯的,面對某些合作企劃,合作方的要求你也是要配合的。也沒有誰可以做到事事完美,但無論如何,藤原浩還是那個藤原浩,他一直如此,無論你喜歡與否,而我喜歡。」——@wgotvit

「之前看了藤原浩在 Complex 的一次訪談。他說他和其他設計師不同的一點在於,其他的設計師在和 Nike 聯名的時候都想擁有儘量大的創作空間,但是他反而喜歡被限制在很小的一部分去發揮。所以這就是他擅長的,用盡可能少的改動去保留原本鞋子的驚豔並且也有自己聯名的體現。並且藤原浩的團隊以及 Nike 的團隊都沒有否認這種設計。在整個潮流界,再會有第二個人這樣『蓋章』了嗎?」——@GuoooooJing

「我個人的感覺是所謂『蓋章』聯名的影響還是正面大過負面的,強強聯合的聯名總是能夠擴大受衆,結合到雙方的流量提升產品的熱度,從商業的角度說一定是大大的好事。更多的討論,更多的觀點,讓一個商品的話題度保持得更久,也相對更容易出一些經典。如果說有點負面的話可能就是會審美疲勞,讓人覺得誠意不足, 但是我個人其實是覺得蓋章只是把藤原浩認可的東西分享出來的動作,不要看做太正式的聯名會比較好接受一些~」——@熊貓🐼旺旺人

曾經被「封神」的藤原浩,爲何如今受到質疑?

Via The Berrics

其實從讀者的留言中可以看出,當下網友們對於藤原浩的質疑基本都集中在設計上,「蓋章」的說法無疑闡明瞭大家的態度,認爲其在設計上僅僅以 fragment deasign 的「閃電」Logo 作爲賣點,沒有新意或是太過簡單粗暴。長期下來,「恰飯」也成爲了部分人評價裏經常一同出現的形容詞。

而之所以這種質疑在藤原浩身上會體現得如此強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本身在這一領域的地位以及積累的影響力,與如今看似沒有誠意、具有商業化性質的設計和大量合作形成的一種矛盾和衝突關係,這一點從讀者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中已經能夠體現得非常明顯了。

不過在「調侃」的同時,網友們似乎忽略了一個關鍵點,回顧藤原浩的履歷,他對整個文化最大的影響並非是單一產品或是經典設計,更多來自於一種品味和觀念的輸出,一位領路人。他的定位更像是「Taste Maker」,而非設計師一般的「Creator」。

Via grailed

在此不想重新複述藤原浩的諸多履歷,實際上很多人都明白,從最早的 80 年代開始,他就開始擔當起了一種「橋樑」的角色,將各類海外文化帶到日本。而作爲裏原宿最有影響力也是最有知名度的人物,很少人像他一樣有着如此深遠且巨大的影響力,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這個人,日本乃至中國的街頭潮流文化也許都不會是現在這般景象。

International Stüssy Tribe | Via Supply

當然,並不是說藤原浩不懂「打造一件單品」,不可否認過往他的確帶來過很多經典作品。不過客觀來說,就算是千禧年那個「閃電」最爲火爆的階段,品牌也幾乎遵循着類似的模式,無論是各種聯名合作,還是設計上對色彩的選取以及極具辨識度的 Logo 頻繁出現的模式,這都可以說是其本人的一種創作理念和審美模式,從前如此,現在看同樣也沒有什麼翻天覆地的差異。

Via The Lave Gallery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說到這次 fragment design 和 Jordan Brand 的最新合作,其實對比早期的那雙 Air Jordan I,設計思路上並未有太大的區別,但爲何當時能夠被封爲經典,如今卻落得「蓋章」之名呢?或者說,如果將現在被人們詬病的新鞋款放到 10 多年前,那麼可能會是完全相反的劇情走向…

Via Nike

說起來似乎不是藤原浩變了,而是時代變了。從根源上來說,這位潮流教父如今會受到如此多的質疑,並非單純的因爲作品不走心了,核心問題是逐漸被消解掉的影響力,人們被轉移分散的注意力以及審美、流行趨勢不斷快速變化的綜合體現。

在那個以雜誌作爲主要內容來源的時代,藤原浩的確是最常被提到和關注的權威人物,以他的視角來把一件事物呈現在大家面前,告訴你什麼是「值得品味」的東西。

如今呢?他仍然有着屬於自己的審美體系,不過當傳播的方式不再那麼侷限,互聯網快速的信息傳遞和更加開放的社交媒體、自媒體,讓任何一個 KOL 都可以在低門檻的情況下傳播自己的「Taste」,而藤原浩原本所具有的獨特品味和權威性,也逐漸被「後浪們」削弱,人們可能會更關注 Travis Scott 今天穿了什麼,Virgil Abloh 的鞋子可以炒到多少錢,或者直接在社交網絡上關注起某些設計師,基本上在鍵盤上敲一敲就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信息,這些點鏈接起來就可以成爲「品味」的傳播鏈了。你當然可以繼續保持着對藤原浩的關注,但當你一天面對數之不盡的東西時,難免注意力和審美趣味都會受到影響。

相比於 Virgil,如今有多少人更中意藤原浩的「THE TEN」呢?| Via Sole Collector

毫無疑問,無論是藤原浩還是 fragment design,關注度都沒有曾經那麼高漲了,消費者的注意力不停地被轉移到其它地方。當然不止如此,產品和設計本身也面臨着與時代趨勢脫軌的狀況。正如上面所說到的,藤原浩一直都擁有自己審美體系,但其簡單、直白的設計觀念也許並沒有和如今部分人所喜歡的口味接軌,單單在球鞋這一領域,人們已經看慣了大刀闊斧的解構所帶來的驚喜,在整個環境都在要求創新的現狀下,難免會受到「蓋章」的質疑。 不過需要糾正的一點是,創作理念沒有與時代、趨勢或流行口味接軌,並不意味就是一種錯誤的選擇。

一個對立的現實是,隨着多年的發展,人們看待事物對審美和消費觀念不斷在變化,單純依靠 Logo 作爲賣點已經很難保持長久的活力,也很難單靠 Logo 傳遞更多設計背後的信息。當品牌處於風口浪尖之時消費者會因此買單,但與此同時這股熱度也會隨着時間被快速消磨殆盡,這幾年有多少類似的失敗案例,大家應該都看在眼裏。

總而言之,藤原浩的確有着無可比擬的地位以及影響力,相信憑藉見識、履歷也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渠道做出比現在更要「驚豔」的東西,不過一直以來,他只是在秉承着那一套自己的理念和原則罷了。其實從讀者的留言中就能感受到,藤原浩之於不同的人心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看待角度。

WRITERLin

找工作嗎?加入 NOWRE 那種

從經濟重創到建立新模式,回看近半年疫情之下的時尚行業

UNDERCOVER 2003 春夏:初登巴黎,封神序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