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众所周知,市场源于需求,货币形成于交换,其本质之一也是满足需求。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这首诗中描写了一位辛苦卖炭的老翁,惨淡经营,也不过为了满足生活所需。

原始的贸易形式是以物换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货币才得以出现,作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形式随交易的需求而演变,贸易方式越来越便捷化。信息化时代的如今,更是为商业提供了很多的便利,这是在以贵金属为固定等价物的古代难以想象的。

▲古代银锭照片01

根据《禹贡》记载,在我国古代,贵金属主要是指“唯金三品”,也就是金、银、铜。三者的价值依其稀有性而定,金最贵,银次之,铜多用于小额消费。因此,白银多用于大宗贸易以及贵重物品交易。常言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和利益相关的地方,总会出现很多挑战道德底线的事情。在信息化时代充斥着网络诈骗,同样,古代的劣币也是充斥市场。

就拿黄金白银来说,就有人在其中掺杂铅、锡等金属造假。不过,与现代不同,在银子作为通用货币的古代,大多数人就具备识别真假金银的本领。无论是观察成色也好,还是牙齿咬、听声音也罢,都可以轻松识别劣币。

▲碎银照片

除了金银铜等金属货币以外,我国古代也出现了银票这种纸币。宋朝经济社会繁荣,市场货币流通量增大,铜钱这种适用于小额交易的货币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急需大量的白银支持流通。而白银在宋朝的产量并不高,故此,宋朝官方印发了纸币,即“交子”,随后,元朝发明了宝钞,都是世上最早发行的纸币。然而,没有现代的防伪技术,古代的银票又是怎样保持自己的真实性呢?02

这两种纸币都是早期的发明,由于市场缺乏防伪意识,加之朝廷发放没有节制,其价值并没有得到保障。不过,由于缺乏硬通货,宝钞一直沿用到了明初。明朝中后期时,大量的白银涌入我国市场,宝钞渐渐被淘汰,真正意义的银票开始形成。相对于宝钞与交子,明朝的银票具有防伪设置,基本杜绝了民间仿制银票的可能性。

▲大清户部银行兑换银票

不过,银票从明朝直至清朝都没有盛行起来,真正流行也是到了清末时期。清末的银票发行分为官方与钱庄,分别对应官钞和私钞。官钞主要包括“户部官票”和“大清银票”,私钞通常是以“私营票号”冠名。按照作用进行分类,银票又分为银元票、铜元票、铜钱票、银两票。

货币的流通关系着社会民生,对银票实施严格的监管是重中之重。古代的银票具备防伪措施,其材质与印刷技术都是独家。尽管古时候的印刷技术可复制性较强,不过明清时期有了很大的提升。

▲明朝百姓画像03

第一,古代的银票花纹很复杂,是由多种颜料交替印成,工艺复杂,仿制难度高。第二,古银票的正反面印制了一行小字: “假票军法究治”或者“伪造者依律治罪”,有明显的威慑作用。古代的刑罚严苛,触犯军法严重者还会被抄家灭族,重典之下,也就没有人以身试法了。

第三,古时候的银票材质比较特殊,每个版本的纸张都有差别,而且价格昂贵,也就提高了民间的仿制成本。比如,明朝银票的纸张全是用桑皮纸制作而成的。专家表示,桑皮纸分为四个等级,最优等的才可以用于制作银票,这种纸放大之后可以看到纤维结构,纹理十分优美。而且通常,这种桑皮纸只有皇室贵族才能使用,普通人基本买不起,也没有途径获得这种纸。

▲桑皮纸制作照片

除此之外,银票的使用对象也有一定的筛选性,只有商人以及朝廷的人才能使用银票。银票的出现主要的解决银两携带不便的问题,经商的人往往需要多地奔波,但有了银票,在异地钱庄换取银两,交付货款就很方便了。同时,要想在钱庄提取银票,必须通过严格的查验,假银票很难逃过专业人士的法眼。结语古人的智慧是不可小觑的,虽然没有高新科技,但是他们也创造了很多别出心裁的鉴别技巧。其效果也不亚于现代的科学技术,对于社会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资料:

《卖炭翁》

《禹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