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衆所周知,市場源於需求,貨幣形成於交換,其本質之一也是滿足需求。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賣炭翁》這首詩中描寫了一位辛苦賣炭的老翁,慘淡經營,也不過爲了滿足生活所需。

原始的貿易形式是以物換物。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貨幣才得以出現,作爲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貨幣的形式隨交易的需求而演變,貿易方式越來越便捷化。信息化時代的如今,更是爲商業提供了很多的便利,這是在以貴金屬爲固定等價物的古代難以想象的。

▲古代銀錠照片01

根據《禹貢》記載,在我國古代,貴金屬主要是指“唯金三品”,也就是金、銀、銅。三者的價值依其稀有性而定,金最貴,銀次之,銅多用於小額消費。因此,白銀多用於大宗貿易以及貴重物品交易。常言道:“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和利益相關的地方,總會出現很多挑戰道德底線的事情。在信息化時代充斥着網絡詐騙,同樣,古代的劣幣也是充斥市場。

就拿黃金白銀來說,就有人在其中摻雜鉛、錫等金屬造假。不過,與現代不同,在銀子作爲通用貨幣的古代,大多數人就具備識別真假金銀的本領。無論是觀察成色也好,還是牙齒咬、聽聲音也罷,都可以輕鬆識別劣幣。

▲碎銀照片

除了金銀銅等金屬貨幣以外,我國古代也出現了銀票這種紙幣。宋朝經濟社會繁榮,市場貨幣流通量增大,銅錢這種適用於小額交易的貨幣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急需大量的白銀支持流通。而白銀在宋朝的產量並不高,故此,宋朝官方印發了紙幣,即“交子”,隨後,元朝發明了寶鈔,都是世上最早發行的紙幣。然而,沒有現代的防僞技術,古代的銀票又是怎樣保持自己的真實性呢?02

這兩種紙幣都是早期的發明,由於市場缺乏防僞意識,加之朝廷發放沒有節制,其價值並沒有得到保障。不過,由於缺乏硬通貨,寶鈔一直沿用到了明初。明朝中後期時,大量的白銀湧入我國市場,寶鈔漸漸被淘汰,真正意義的銀票開始形成。相對於寶鈔與交子,明朝的銀票具有防僞設置,基本杜絕了民間仿製銀票的可能性。

▲大清戶部銀行兌換銀票

不過,銀票從明朝直至清朝都沒有盛行起來,真正流行也是到了清末時期。清末的銀票發行分爲官方與錢莊,分別對應官鈔和私鈔。官鈔主要包括“戶部官票”和“大清銀票”,私鈔通常是以“私營票號”冠名。按照作用進行分類,銀票又分爲銀元票、銅元票、銅錢票、銀兩票。

貨幣的流通關係着社會民生,對銀票實施嚴格的監管是重中之重。古代的銀票具備防僞措施,其材質與印刷技術都是獨家。儘管古時候的印刷技術可複製性較強,不過明清時期有了很大的提升。

▲明朝百姓畫像03

第一,古代的銀票花紋很複雜,是由多種顏料交替印成,工藝複雜,仿製難度高。第二,古銀票的正反面印製了一行小字: “假票軍法究治”或者“僞造者依律治罪”,有明顯的威懾作用。古代的刑罰嚴苛,觸犯軍法嚴重者還會被抄家滅族,重典之下,也就沒有人以身試法了。

第三,古時候的銀票材質比較特殊,每個版本的紙張都有差別,而且價格昂貴,也就提高了民間的仿製成本。比如,明朝銀票的紙張全是用桑皮紙製作而成的。專家表示,桑皮紙分爲四個等級,最優等的纔可以用於製作銀票,這種紙放大之後可以看到纖維結構,紋理十分優美。而且通常,這種桑皮紙只有皇室貴族才能使用,普通人基本買不起,也沒有途徑獲得這種紙。

▲桑皮紙製作照片

除此之外,銀票的使用對象也有一定的篩選性,只有商人以及朝廷的人才能使用銀票。銀票的出現主要的解決銀兩攜帶不便的問題,經商的人往往需要多地奔波,但有了銀票,在異地錢莊換取銀兩,交付貨款就很方便了。同時,要想在錢莊提取銀票,必須通過嚴格的查驗,假銀票很難逃過專業人士的法眼。結語古人的智慧是不可小覷的,雖然沒有高新科技,但是他們也創造了很多別出心裁的鑑別技巧。其效果也不亞於現代的科學技術,對於社會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有着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資料:

《賣炭翁》

《禹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