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謝環 《杏園雅集圖》

清 陳鳳鳴 《砥泉像卷》

明 曾鯨畫像 陳範補景 《菁林子像卷》

◎王建南

展覽: 妙合神形:館藏明清肖像畫展

展期: 2020年7月15日起

地點: 中國國家博物館

在中國繪畫史上,人物畫最能夠直觀反映當時政治法律、哲學思想、宗教觀念、道德信念、文化藝術等社會意識,在各科中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和獨特的審美內涵。

肖像畫在元代逐漸獨立成科,出現了許多肖像畫高手。比如著名畫家王繹,不僅寫真技藝精湛,而且撰著了《寫像祕訣》,從理論上闡明瞭肖像畫創作的要點。至明代,隨着人物畫的衰微和文人畫家與職業畫家的分道揚鑣,肖像畫逐漸走向民間,無名畫工中湧現出許多寫真能手。明代是肖像畫日趨專業化、日益向民間化轉變的重要時期。無論是宮廷畫家、職業畫家、文人畫家、民間畫工,都致力於呈現多元化、多層次的肖像畫創作。其中十分獨特的一類,即爲行樂圖。

行樂圖是人物肖像畫中的一個種類,起先是文人們的自娛自樂。最早可追溯到353年王羲之在會稽蘭亭舉辦的那一次雅集,其經久不衰的文化影響力導致此後各朝各代都留下了不同版本的《蘭亭雅集圖》。到了北宋年間,白描大師李公麟將他與十六位文人名士在當時的駙馬王詵宅第花園中聚會的場景用畫筆記錄了下來,造就了堪與《蘭亭雅集圖》相媲美的《西園雅集圖》。雖然李公麟原作早已不存世上,但由他所創造的這一圖式,無疑成爲王羲之“蘭亭雅集”之後又一經典繪畫主題。歷代著名畫家如南宋的馬遠、劉松年,元代的趙孟頫、錢選,明代的唐寅等,都曾畫過這一主題。

明代出現了大量把人物與山水相結合的行樂圖,可能與東晉的“蘭亭雅集”和北宋的“西園雅集”極爲相關。明代的行樂圖又演化出不同的樣式。從遠處觀看,常常以爲是一幅山水畫,走近卻發現人物坐於其間,山林之美成了人的最佳陪襯。

文人名士的雅集

本展中有一幅明代無款的《西園雅集圖卷》,筆法細膩,刻畫入微,甚爲精彩。最右側起卷處樹傾石聳,引導我們向左觀瞧。先是兩位僮僕,各自捧抱着書卷。走前者扭頭正在叮囑後者。隔過一棵倚側的古松,出現了傳統的“西園雅集”故事中最爲經典的第一個場景——李公麟撫案繪圖。他的身後一扇巨大的屏風,繪有海嶽之景。波濤滾滾,正應和了李公麟的全神貫注的神態。他心中激情湧動,有如翻江倒海之勢。案几邊圍攏着五位友人,或坐或站,正興致勃勃地觀賞畫家的生花妙筆。屏風左側是蔥鬱的芭蕉,依次後推,拓展了畫面的空間。再向左,觀畫者的身後是高大而玲瓏的假山石,移步換景,只見一僮僕正在生火,茶爐上放着一把造型別致的茶壺,也許茶的清香此時已縈繞在假山與芭蕉之間。矮矮的小几上擺滿了大大小小的茶盞,暗示着今天的雅集上來客衆多。可惜畫卷只展開到此,大致一半的地方。雖然如此,但是根據剛纔的內容已不難發現,這位不知姓名的明代畫家用心費神,把方方面面都描畫得極爲精細。看看六個人頭上的帽幞,各不相同,令觀看者不由得生出讚歎之情。

從明代中期到整個清代,這種羣體式聚會的“西園雅集”又演化出各種各樣的人物行樂題材。畫中的人物多置身於幽雅的環境中,有松竹梅蘭相伴。

清代中後期著名仕女畫家費丹旭的《聽泉圖》,就是這種樣式的最好詮釋。高山深谷中,僮僕攜琴欲過石板小橋,不遠處的雙松之下,畫家以白描畫法繪出的主人正臨流而坐,觀瀑聽泉。

這一圖式影響至深,連武將出身的鄭成功也被畫家黃梓(《鄭成功畫像軸》)安置在了山水之間。只見鄭成功與一謀臣對坐在松下的案几旁,不動聲色地聽取探子前來報信,而右下角已有衛兵牽上坐騎。全圖瀰漫着整裝待發的氣氛。畫家愣是把軍事題材與“行樂圖”捏合在了一起,也算是一種創新。

另一幅絹本設色的《鷗邊洗盞圖》爲清代著名宮廷畫家禹之鼎所繪。幽靜而寬闊的庭園之中,松林掩映,書齋主人閒散地坐於溪澗邊,與洗盞的僮僕聊着天,好不愜意。

人物畫發展到清代,在禹之鼎手中具有了一種綜合傾向。他將唐宋人物畫風與明清以來的肖像方法綜合起來,將宋元以來的“寫意”精神與明清再度盛行的“寫真”手法綜合起來,呈現出人物形象與自然山水融合爲一體的模式。與明末肖像畫高手曾鯨畫面上那種略帶西方繪畫痕跡的“寫真”相比,禹之鼎人物畫顯得古雅,是一種充滿了文人旨趣和情調的寫真風格。

《砥泉像卷》上有作者題識:“西村陳鳳鳴寫”。圖中有一老者閒坐于山石之上,一書童侍立其側,周圍崇山峻嶺,綿延起伏,雲煙繚繞,溪流潺潺。卷首有朱珪題隸書,依稀可“觀泉”兩字,上款人爲“砥泉先生”。據此可知畫中像主爲砥泉先生。砥泉,當爲清代乾嘉時期人,此畫作者陳鳳鳴亦爲清代乾嘉時期畫家。

這一類作品中,最爲有名者是明末著名的曾鯨。他在中國傳統的肖像技法上增添了“墨骨”之法。此法以淡墨線勾出面部輪廓和五官,墨骨即成,再以赭色覆蓋於墨線上,鼻翼和麪頰兩側又作深褐色烘染,最後平塗一層淡赭色,使肖像頗具厚度與立體感。曾鯨的實踐豐富了肖像畫的表現技法,開拓了明清人物畫的新領域,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追隨的弟子形成了“波臣派”,延續至清朝中期,上下二百年左右,堪稱最具影響力的古代肖像畫流派。

本次展出的《菁林子像卷》,雖中心人物由曾鯨刻畫,卻不太能看出他的“墨骨”之技,並非其代表人物肖像作品。由題跋可知,此卷作於“丁卯夏”,即明天啓七年(1627),引首所題“松巢菊徑”,爲米萬鍾所書。此人官至太僕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職。擅長行草,亦擅山水、花竹,書法師法米芾,用筆渾厚有力,有“行草得南宮家法”之譽,與董其昌齊名,稱“南董北米”,與董其昌、邢侗、張瑞圖並稱“明末書法四大家”。畫後有跋尾九則,皆爲明人所題,細看內容,皆頌菁林性恬行淡、寄情山水的情懷以及孝友脫俗的高尚情操。看來這些人與畫中主人多有交遊。

位高權重者的社交

也許文人名士們的聚會令朝廷中的各路官員看着眼饞,他們也不甘落後,紛紛舉辦屬於自己的雅集。

《五同會圖卷》便描繪了發生在明弘治十六年的一場在京同鄉的聚會。圖中的僕人及僮僕各司其職,忙着煮茶侍琴。五位官員被畫家分成兩撥兒。一組三人立於左側,另一組則安頓在右側精緻的坐榻之前。顯然,這兩位的官階更高,地位更顯要。由卷後吳中名仕吳寬所寫序言可知,五位官員皆來自吳門(今蘇州),同朝爲官,而他們又是“同時、同志、同道”,故名“五同會”。園中的太湖石以濃重的石青繪出,與石綠色的松林,形成色彩上的和諧搭配。這一切色彩的安排都突出了坐榻左手那位官員,他身着大紅袍,似乎應爲此次聚會中最重要的人物,可是如果仔細端詳表情,卻發現他一臉拘謹,身體姿態也呈現出謙卑的架勢。而右側身着淺藍袍留髭鬚者,左手抬至胸前,似乎在講着什麼話。他一臉沉穩的神色,似乎在暗示出他纔是核心人物。屏風兩側設有石案,案上擺有清供,所陳器物極爲考究,顯示出主人在朝堂之上的重要地位。

此類作品中最爲著名的是現藏於紐約大都會明代宮廷畫家謝環所作的《杏園雅集圖》。畫卷以圖像的方式記錄了1437年4月6日的一次朝廷官員的非官方聚會。地點在明英宗正統初年官拜太師的楊榮位於北京東城的私家花園中。楊榮邀請了八位朝廷高官出席。

這種看似表現娛樂消遣的圖卷,往往有着嚴肅的目的。它形象化地說明:帝國之內,河清海晏,率土之濱,諸事太平。正因如此,這些輔佐天子於朝堂之上的臣子才能理直氣壯地在高雅的文化軼事上消磨時間。這樣的圖像也可以視爲一種政治宣傳。

比較《五同會圖卷》和《杏園雅集圖》不難發現,在這類行樂圖卷中的賓客,出席雅集的目的,顯然是出於一種同僚之間的互動,他們的穿戴整齊而正式,舉手投足之間,必須保持正確而得體的禮儀舉止。這樣的行樂圖是官員私下社交行爲的真實記錄。

難怪英國著名藝術史專家柯律格在研究了此類人物畫卷後曾認爲,以《杏園雅集圖》爲代表的中國15世紀官員羣體式畫像,對古代中國高級官員具有紀念性的意義。

一幅行樂圖,隱藏着多少生活與朝堂的祕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