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襲地道戰》沒有流量明星參演,卻取得了不俗的口碑。片中的日本鬼子兇殘而且狡猾,但也有愚蠢的一面。

原來的鬼子搞不定村民的地道戰,於是又派來了一個號稱參加過緬甸作戰的坑道專家和狙擊專家,外號“一隻耳”。

這位專家顯然比原來的日本軍官鬼點子多,但也許他曾經在緬甸與英國軍隊、國民黨軍隊作戰,所以養成了輕敵的習慣。

他可能以爲坑道被攻破,敵人就完全喪失了戰鬥意志,只剩下乖乖投降或者任人宰割的份兒。

他沒想到在中國冀南地區,這恰恰中了我抗日隊伍的“誘敵深入”之計。中國人設計的地道,裏面機關重重,不但能防水、防毒、還佈滿了殺敵的機關。

所以當日本鬼子拿着長槍深入到狹窄且完全不熟悉構造的地道中後,自然損兵折將,鎩羽而歸。這一切都說明,日本專家來到中國後,智商顯然不在線了。

傳統觀點認爲,地道戰只能用於防禦,或者針對攻入有地道的村落的日本鬼子進行偷襲,敵人撤離會後就沒有作用了。

而在《奇襲地道戰》中,地道戰則被用於進攻:拔除日本鬼子的據點。

雖然影片沒有格外強調,但我們不難分析出日本鬼子的據點應該設在廢棄的礦井上方,搞不好就是原來礦井辦公的地方。

所以,抗日村民只需要挖通1000米的距離,就能把村子裏的地道和原來的礦井坑道連接起來。

礦井坑道里全是瓦斯,這個時候只需要點燃瓦斯,就可以把礦井上面的日本鬼子據點掀上天。

爲了完成這一戰鬥目標,主人公還安排了政委率領周邊幾個村子的武工隊對據點進行佯攻,藉此吸引鬼子的注意力,以免被鬼子發現我方的真正意圖。

而日本鬼子專家,來到這裏後顯然沒有認真研究自己的據點原來是做什麼的,注意力全在外面村子的地道上面。

說到這裏補充一下,原來這裏的礦井是主人公舅舅家的,爲了避免礦井落到日本人手裏,他們家主動把礦井炸燬,封死了入口,這種犧牲精神可歌可泣。

而張狂的日本專家顯然不熟悉這段歷史,也不知道腳下原來是礦井,而礦井離村子裏的地道非常近。

否則他極有可能對此採取防範措施,比如把據點搬離,或者把礦井封閉得更嚴密,讓人根本沒有可能再次挖開。

最終,日本鬼子終於被地道戰消滅,被人民戰爭消滅,真可謂罪有應得!

和老電影《地道戰》相比,《奇襲地道戰》戰鬥場面更加燃爆,人物性格更加豐滿,更加有層次,比如主人公的父親:

既有仇恨日本鬼子的一面,也有貪生怕死,爲自家留香火的小算盤,這一點被老喜劇演員劉亞津演繹得入木三分。

影片中也有愛情戲,但毫不拖泥帶水,絲毫沒有妨礙主題的演繹,實在是近些年來難得的一部抗日電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