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首著名的《采薇》,大家都有在中学课本上学习过,讲述的是周朝时候的战士们,为了防止北方的游牧民族玁狁,而不得不远离家乡,前去边境度过自己的青壮年时期,直到垂垂老朽才有机会回到家乡。

周朝时候困扰中原文明的玁狁,在尧舜时代叫作熏鬻,到秦朝时候就成了匈奴,在秦汉时期也对中原文明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秦始皇那样雄才大略的人,也不得不征发百万劳工修筑长城,对匈奴进行战略防御,汉高祖刘邦面对匈奴也不得不采取相对屈辱的和亲政策。

直到汉武帝时期,凭借着祖宗数十年积攒下来的财富,以及卫青、霍去病等风华绝代的军事家,硬是将原本不可一世的匈奴,给打得抱头鼠窜。此后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彻底融入汉朝,北匈奴的太后都被大将军窦宪俘虏,从此匈奴不再为中原之患,再加上汉朝非常强大,边境也就很是安定了一阵子。

到东汉末年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东汉末年分三国”,其实那会儿一开始根本就不只是三个势力,还有像袁绍、袁术、公孙瓒、吕布、马腾等等多个势力,各个割据一方,称雄天下,彼此之间为了争地盘、争粮食、争人口,打得那叫一个头破血流,简直就是一锅乱粥。

通常来讲,中原内乱的时候,外面的异族就必然会蠢蠢欲动,比如说西周的时候王室势微,周幽王由于多次烧烽火戏耍诸侯,导致诸侯们都不再怎么听他的话,西边的犬戎就趁此良机,直接攻入了西周首都,灭掉了西周王朝。

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也曾经设计,成功将汉高祖刘邦围困,差点就杀掉刘邦入主中原。

到三国时期,这会儿的中原可比当年西周末年那会儿闹腾多了,哪怕是与楚汉时期相比,也算是不遑多让,但是为何却没有异族入侵呢?

其实也不是没有异族想要入侵,只是他们来不及,典型的来说就是乌桓。当年匈奴出现了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就是围困刘邦的那位冒顿单于,他领军击破了其他游牧民族,统一了整个北方,其中就有乌桓人的祖先东胡。

被冒顿单于打败以后,一些东胡人跑到了更东边的乌桓山居住,从此诞生了乌桓一族,他们趁着匈奴帝国与大汉帝国交锋的机会,果断投靠了大汉帝国,因此得到了代替大汉管理匈奴的职责,受到汉朝的管辖与保护,因此发展得极其兴盛,不过当时的乌桓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联盟,部落之间彼此各自为政。

到东汉末年,汉朝由于自身的衰弱,对边境的乌桓管理逐渐减弱,再加上这个时候的乌桓又出现了一位强大人物蹋顿单于。

乌桓各个部落的人都认为蹋顿单于,就像是当年建立起强大匈奴帝国的冒顿单于那样英明神武而富有才干。蹋顿单于本人也确实是勇武过人,凭借着超强的武功与才略,获得了众多部族的认可,统一了整个乌桓,最巅峰的时候,手底下可以控制的人口足有三十多万,成了众多游牧民族公认的老大。

俗话说“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何况是有着十来万大军,被认为是冒顿单于再现的蹋顿呢?蹋顿自然也想要建立冒顿那样的功业,甚至于是要超过冒顿那样的功业。

趁着中原内乱的机会,蹋顿多次率军侵袭汉朝边境,甚至在幽州夺走了十万户百姓,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一点点地加强自己的势力,削弱汉朝的实力,等到机会来临,再一举成就冒顿也没有成就过的功业。

然而蹋顿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北方诸侯曹操的愤怒,尽管此时中原尚且内战未平,但曹操依然坚定地认为,荆州的刘表、刘备以及东吴的孙权并不会来打自己,于是亲自率军远征乌桓,历经数月穿越山岭来到乌桓,蹋顿整军列阵出迎,被先锋张辽一刀斩杀,乌桓大乱,就此败亡。

此战过后,曹操获得乌桓人口二十余万,基本平定北方,而原本强盛一时的乌桓,则渐渐消失,融入到汉人与鲜卑部落,算是被灭族了。

中原内乱,想要趁虚而入的不仅仅是乌桓,不过曹操他们实在是太快了,以至于蹋顿单于没反应过来,自己就没命了,然后乌桓也没了。另外像南中的南蛮也曾叛乱,不听中原王朝的号令,是诸葛亮亲自出兵平定;而东吴外边也有山越的存在,但山越每次叛乱,孙权就又多了很多人口充当劳动力。

到最后,无论是曹魏、蜀汉还是东吴,边境之外的异族都没有敢叛乱的了,至于想要趁虚而入,有着蹋顿单于的例子在前,也没有几个人就觉得自己比当初“雄霸百蛮”的乌桓更厉害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