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這首著名的《采薇》,大家都有在中學課本上學習過,講述的是周朝時候的戰士們,爲了防止北方的遊牧民族玁狁,而不得不遠離家鄉,前去邊境度過自己的青壯年時期,直到垂垂老朽纔有機會回到家鄉。

周朝時候困擾中原文明的玁狁,在堯舜時代叫作燻鬻,到秦朝時候就成了匈奴,在秦漢時期也對中原文明造成了很大的威脅。秦始皇那樣雄才大略的人,也不得不徵發百萬勞工修築長城,對匈奴進行戰略防禦,漢高祖劉邦面對匈奴也不得不採取相對屈辱的和親政策。

直到漢武帝時期,憑藉着祖宗數十年積攢下來的財富,以及衛青、霍去病等風華絕代的軍事家,硬是將原本不可一世的匈奴,給打得抱頭鼠竄。此後分裂爲南北兩支,南匈奴徹底融入漢朝,北匈奴的太后都被大將軍竇憲俘虜,從此匈奴不再爲中原之患,再加上漢朝非常強大,邊境也就很是安定了一陣子。

到東漢末年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東漢末年分三國”,其實那會兒一開始根本就不只是三個勢力,還有像袁紹、袁術、公孫瓚、呂布、馬騰等等多個勢力,各個割據一方,稱雄天下,彼此之間爲了爭地盤、爭糧食、爭人口,打得那叫一個頭破血流,簡直就是一鍋亂粥。

通常來講,中原內亂的時候,外面的異族就必然會蠢蠢欲動,比如說西周的時候王室勢微,周幽王由於多次燒烽火戲耍諸侯,導致諸侯們都不再怎麼聽他的話,西邊的犬戎就趁此良機,直接攻入了西周首都,滅掉了西周王朝。

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匈奴的冒頓單于也曾經設計,成功將漢高祖劉邦圍困,差點就殺掉劉邦入主中原。

到三國時期,這會兒的中原可比當年西周末年那會兒鬧騰多了,哪怕是與楚漢時期相比,也算是不遑多讓,但是爲何卻沒有異族入侵呢?

其實也不是沒有異族想要入侵,只是他們來不及,典型的來說就是烏桓。當年匈奴出現了一個雄才大略的君王,就是圍困劉邦的那位冒頓單于,他領軍擊破了其他遊牧民族,統一了整個北方,其中就有烏桓人的祖先東胡。

被冒頓單于打敗以後,一些東胡人跑到了更東邊的烏桓山居住,從此誕生了烏桓一族,他們趁着匈奴帝國與大漢帝國交鋒的機會,果斷投靠了大漢帝國,因此得到了代替大漢管理匈奴的職責,受到漢朝的管轄與保護,因此發展得極其興盛,不過當時的烏桓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聯盟,部落之間彼此各自爲政。

到東漢末年,漢朝由於自身的衰弱,對邊境的烏桓管理逐漸減弱,再加上這個時候的烏桓又出現了一位強大人物蹋頓單于。

烏桓各個部落的人都認爲蹋頓單于,就像是當年建立起強大匈奴帝國的冒頓單于那樣英明神武而富有才幹。蹋頓單于本人也確實是勇武過人,憑藉着超強的武功與才略,獲得了衆多部族的認可,統一了整個烏桓,最巔峯的時候,手底下可以控制的人口足有三十多萬,成了衆多遊牧民族公認的老大。

俗話說“身懷利器,殺心自起”,何況是有着十來萬大軍,被認爲是冒頓單于再現的蹋頓呢?蹋頓自然也想要建立冒頓那樣的功業,甚至於是要超過冒頓那樣的功業。

趁着中原內亂的機會,蹋頓多次率軍侵襲漢朝邊境,甚至在幽州奪走了十萬戶百姓,想要通過這種方式來一點點地加強自己的勢力,削弱漢朝的實力,等到機會來臨,再一舉成就冒頓也沒有成就過的功業。

然而蹋頓的這種行爲,引起了北方諸侯曹操的憤怒,儘管此時中原尚且內戰未平,但曹操依然堅定地認爲,荊州的劉表、劉備以及東吳的孫權並不會來打自己,於是親自率軍遠征烏桓,歷經數月穿越山嶺來到烏桓,蹋頓整軍列陣出迎,被先鋒張遼一刀斬殺,烏桓大亂,就此敗亡。

此戰過後,曹操獲得烏桓人口二十餘萬,基本平定北方,而原本強盛一時的烏桓,則漸漸消失,融入到漢人與鮮卑部落,算是被滅族了。

中原內亂,想要趁虛而入的不僅僅是烏桓,不過曹操他們實在是太快了,以至於蹋頓單于沒反應過來,自己就沒命了,然後烏桓也沒了。另外像南中的南蠻也曾叛亂,不聽中原王朝的號令,是諸葛亮親自出兵平定;而東吳外邊也有山越的存在,但山越每次叛亂,孫權就又多了很多人口充當勞動力。

到最後,無論是曹魏、蜀漢還是東吳,邊境之外的異族都沒有敢叛亂的了,至於想要趁虛而入,有着蹋頓單于的例子在前,也沒有幾個人就覺得自己比當初“雄霸百蠻”的烏桓更厲害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