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國產075型兩棲攻擊艦首次試航成爲外界關注的焦點。這標緻着中國海軍距離擁有自己的兩棲攻擊艦,距離更上一層樓的超越地平線登陸能力已經近在咫尺。

兩棲攻擊艦用途非常全面,前沿部署、兩棲作戰、當指揮中心、彰顯軍力、和平時期救援等等,幾乎是各海軍大國的標配。有意思的是,中俄反倒成了最後擁有兩棲攻擊艦的大國。075試航前不久,俄版兩棲攻擊艦23900型也已開始建造,今天北國防務繼續來說說23900。

△23900型開工儀式上披露的艦艇效果,該圖明顯進行了“萌化”俄羅斯似乎還不大想讓人看到其真實外形

7月23日,俄海軍23900型通用登陸艦/兩棲攻擊艦首艦“伊萬·羅戈夫”和2號艦“米特羅凡·莫斯卡連科”,同時在克里米亞的海灣造船廠開工建造建造。據俄塔社最新報道,2艘艦計劃分別在2025和2027年服役,至於能否準時服役就難說了。部署方向,2艘艦應該會部署在需求較爲突出的黑海艦隊或太平洋艦隊。

關於俄軍是否需要兩棲攻擊艦以及建造地點的選擇,北國防務在開工之前的文章已經介紹過(俄版075之尷尬:全俄僅一廠適合建造,還是剛搶來的)。答案是肯定,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俄軍都需要這樣的艦艇。

△俄軍當年選中法國“西北風”,除俄法關係特殊,“西北風”本身應該也得到了俄軍認可

總體來說,目前外界對於俄軍新造23900型所知有限,僅有的信息只能從零散披露的圖片中挖掘:

2020年1月,23900型首次亮相,彼時普京赴塞瓦斯托波爾考察黑海高等海軍學院,期間俄海軍舉辦了一場俄海軍未來發展的展覽。23900型在展覽中首次亮相,公開的外形圖片和噸位(滿載排水量25000噸)數據來看,它與法國的“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十分相似;展覽圖片還披露了另一個重要信息,即23900型的設計單位爲澤列諾多爾斯克設計局,而非實力更強的其它老牌艦艇設計單位。

2020年5月,俄軍正式簽署採購2艘23900型的合同,2艘23900型的造價約爲1000億盧布(約合96億人民幣)。

2020年7月,23900型正式開工,開工儀式上有兩幅圖片體現了艦艇外形:其一,開工儀式背景板上的3D效果圖,但這張圖顯然是經過“萌化”處理的,更像是刻意不讓人看出艦艇的實際外形。之所以如此,可能艦艇仍在設計當中尚不是最後狀態;其二,艦艇的開工銘牌,一般而言,這個銘牌是基本上能夠反應出艦艇最終輪廓的。

△2020年1月,俄海軍向普京展示的23900型,這是該型艦首度爲外界知曉

從開工銘牌上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非常明確的信息,即23900型計劃採用與“西北風”一樣的吊艙式電力推進裝置,這種動力集推進和操舵功能於一體,可以省去傳統艦艇的軸、舵系設備,將大大優化艦艇空間。對於追求內部空間的兩棲艦艇,這是非常受用的,因此這種設計已成爲“西北風”等歐洲系新一代兩棲攻擊艦的標配。

相似的動力,再加上銘牌中23900型與“西北風”神似的輪廓、噸位,可以肯定的說,俄23900型很大程度上就是照着“西北風”設計的。對於沒有兩棲攻擊艦實用經驗的俄羅斯而言,這是一條短平快的道路。

△從開工銘牌(上圖,中圖爲原版“西北風”開工銘牌)可以看出,23900型使用了和“西北風”一樣的吊艙式電力推進裝置(下圖)。既然要照着“西北風”來造23900型,那這個也就不得不學,否者改動太大。技術具體哪來是後續建造值得關注的點,甚至可能給自己“埋雷”

那爲什麼照着“西北風”設計呢?原因很簡單,因爲俄羅斯幾乎擁有“西北風”的圖紙,而且是非常詳細的設計和(至少半套)建造圖紙。

俄畢竟是軍事和軍工強國,向法國求購“西北風”並非簡單買買買,而是從使用和發展軍工兩個角度着手提出需求:

使用方面,俄要求“西北風”要能夠滿足在俄羅斯氣候條件下的使用,以及滿足容納俄製艦載設備、直升機的需求,這已經涉及艦艇的大幅度修改,也就是說俄方直接參與了艦艇修改設計;軍工發展方面,俄提出了兩步走策略,其一先參與“西北風”的建造,然後在購買2艘的基礎上再引進生產2艘,最後因爲合同取消,引進生產雖然告吹,但俄船廠已經實實在在的造了半條“西北風”(艦體後半段)。

△波羅的海造船廠爲“西北風”級建造的後半段船體(上圖),這讓俄船廠接觸了“西北風”的建造技術。此前爲了適應俄製艦載設備和直升機,法國人已經對“西北風”進行了優化設計,下圖原計劃用於“西北風”的卡-52K

可以說,俄軍最終選擇現有的23900型設計,某種程度上等於將法國“西北風”級“國產化”。再換句話說,法國人幾乎是當“雷鋒”倒貼錢給俄羅斯人送圖紙、幫設計、教製造,都到在這份上了不要白不要。

當然,俄軍工應該也不至於就直接照着法國人的圖紙依葫蘆畫瓢,而是會結合自己的需求進行修改。據俄塔社最新報道,經過設計“調整”,23900型的噸位已經從年初的25000噸提升到了30000噸,能夠搭載16架重型直升機或攻擊/偵察無人機,以及1000名海軍步兵。

△如果選用俄軍工自己的設計方案,研製週期和更種風險都很難控制

一款大型艦艇的設計無疑需要有設計方的技術實力支撐,也需要進行各種試驗。相比涅瓦設計局和克雷洛夫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在展會上高調展示的型號,承擔的風險和投入的資金都要小的多。這或許也解釋了俄軍爲何不選擇實力更強的涅瓦局或克雷洛夫中心,卻找了澤列諾多爾斯克設計局,畢竟修改圖紙的難度還是比全新設計艦艇簡單些的。

此外,“西北風”的“模塊化”建造方式代表造船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對於俄造船工業也是一種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