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運20作爲國產三種大飛機之一,和C919以及鯤鵬AG600並稱爲國產大飛機三劍客。當然,在定位上運20是軍用平臺,C919負責民用,而AG600則是特種機。不過老軍迷都知道,這一刻實際晚來了40年,因爲1980年9月,運-10二號機就已經試飛成功了。

雖然運-10的下馬有各種原因,但最主要的一是經費不足,二是爲和麥道聯合生產的MD-82讓路。雖然通過聯合生產,我們也見識到了當時國際化的飛機生產技術和工藝,但是如何設計大飛機,這是圖紙上永遠不會寫的,美國人也是永遠不可能相授的。

而因爲運-10的下馬,大飛機設計團隊天各一方,國產大飛機設計能力至少中斷了20年。當然如今C919和運20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不過如何避免C919成爲另一個運10,其實還非常值得大家思考,因爲C919今天面對的很多東西和運-10當年何其相似。

目前C919已經進入了適航階段,但是獲得美國的適航證卻困難重重,不斷拖延。還記得MD-82在1987年7月2日實現首飛,同月26日就獲得適航證,這速度簡直是天差地別。這足以證明,美國就是想把C919扼殺在襁褓之中,就像當年用MD-82對運10做的一樣。

2020年初還一度傳出美國想要禁售LEAP-X1C發動機,這正是C919客機的發動機,此舉或是想打擊國內出生的民用科客機工業。當然這也是影響了美國GE的利潤,由於GE正陷於財務困境之中,這個提議最後不了了之。但是隨着局勢的不斷惡化,美國始終是卡住了C919的脖子,關鍵時刻如果出現禁售,這個打擊將不亞於當初用MD-82擠掉運10。

雖然C919也有一款國產發動機,也就是CJ1000A,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該發動機的首批剛進入原型機試製階段,還沒有試航試飛。按照一般航發的開發規律,一般是先研究核心機三大件,包括高壓壓氣機、燃燒室和高壓渦輪。核心機完成點火後達標後,在研發搭配的渦扇和低壓渦輪,然後組合成技術驗證發動機,確定總體設計、工藝、氣動結構等等。

所以CJ1000A短期還不能真正滿足C919的用途,保守估計試飛順利也要等2025年才能投入,這還要保證在油耗和全壽命的關鍵參數上一切順利。

而且和軍用航發不同,CJ1000作爲民航航發,技術上也存在一定鴻溝,例如風扇葉片還未採用複合材料,僅使用單一鈦合金,導致結構重量偏重。而發動機重量減少1公斤,飛行器的載荷就能增加2-3公斤,這對於商載而言就意味着經濟效益。不過國產軍用複合葉片技術是已經成功了,看何時能用到CJ1000上面吧。

而且C919的其他方面也面臨着卡脖子,比如通用電氣提供了航空電子系統;霍尼韋爾提供了飛控和電傳;柯林斯負責通信導航系統以及數據鏈;美國鋁業提供了一半以上的材料。雖然說商用客機技術是可以開放的,全球資源配置可以讓製造成本更低,畢竟是要追求利潤的。但是這些技術如果一味依靠國外企業,在如今的局勢下,也不用多說,如果他們一起斷供,那麼C919的命運不見得會比運-10更好。搞全球採購可以,但是每種技術至少要有國內備份,這樣一旦出事才能心中不慌,方能讓C919茁壯成長。

之前也曾有軍迷朋友提到,相比以運20這種運輸機做載體,學習美方經驗,使用客機做預警機載體更爲合適,言下之意就是可以考慮C919。固然客機做特種機載體優點很多,如P-8A等等,有着油耗低滯空時間長,還有空間寬敞,執行任務舒適度更高等優勢。但是看看C919的國產化程度,這種全球採購,國產化嚴重不足的狀態下,用C919做預警機載體,那麼設備全部要重新換,就沒有什麼意義了。這也是影響其成爲預警機載體的重要原因。

畢竟美國用客機做載體,是因爲他們自身的民用航空和軍用航空是一體的,而波音早已壟斷了半壁江山。我們還是實實在在的用運20吧,也別管什麼空間和舒適了,至少是絕對放心的。

而就C919本身來說,本着一款商用客機來說,國產化程度也要加強,如今的情況大家應該都懂,卡脖子的事情可不是狼來了。如要避免運-10的命運,自主技術和國際採購兩條腿走路方不失爲萬全之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