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9年2月,华夏摊上大事。

那一年,被后人称为"宋末三杰"的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竭尽全力辅佐南宋小朝廷,奈何流水落花春去也,宋军无法阻挡元军的猛烈攻势,最终在崖山大海战中,主力覆灭,复国无望。

崖山之战,注定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最后时刻的悲壮,南宋十万军民跳海自杀,陆秀夫负帝跳海,南宋覆灭。

在这场旷世罕见的大劫难中,南宋的精英人物几乎为之一空,他们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中华文化。山河落泪,草木含悲!

崖山之战后,汉民族第一次被异族统治,华夏自力更生的进程被打断,游牧民族夺取了农耕民族的统治权,野蛮碾压文明。

明末清初的大学士钱谦益的《后秋兴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

仔细读这首诗,一股悲怆凄凉的感觉,深入骨髓。

在这场旷世大劫难中,出现了"宋末三杰"这样的忠义之士,他们用不屈的精神向世人昭示:中华不缺有骨气的高士,灿烂无比的中华文明,一定能延续下去!

刀剑只能逞强一时,但不可能战胜一个有文化信仰的民族。

有宋一代,重文轻武。经济的繁荣,并不能保持国祚的长久。南宋末年,贾似道当政,元军屡屡入寇,宋廷多个军事要地被元军攻破,国将不国。南宋朝廷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反攻战略,一味退却忍让,元军得寸进尺,终致临安陷落,南宋小朝廷开始逃亡生涯。

到这个时候,尽管南宋小朝廷重用了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忠贞之士,但大势已去,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人力挽狂澜,于事无补。宋军节节败退,一直退到崖山。

宋末三杰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热爱国家,不惧生死,始终忠于宋廷,以大无畏的精神组织军民抵抗元军侵略,用生命书写壮烈篇章!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元廷多次诱降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这样的宋廷重臣,均被他们拒绝,不降就是不降!

来来来,摆下阵势,咱们再打!

宋末三杰里,陆秀夫、张世杰死于崖山海战,文天祥兵败被俘,于公元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

除了宋末三杰,像苏刘义、邓光荐这些南宋官员,也没有向元军屈服,坚持抗元斗争,直到生命最后一息。

苏刘义从崖山突围后,扮成算命先生,悄悄来到新会沙涌,找到马南宝,经过努力,寻到一位叫赵旦的皇室后裔,将赵旦立为大宋皇帝,收拢残兵,重上顺德都宁山,构建防御工事,继续抗元。后在元军围剿下,浴血战斗一个多月,被元军攻破山寨,苏刘义壮烈殉国。

至此,南宋才真正覆灭。

当然喽,在南宋行将覆灭之际,像方遇龙、叶秀荣、章文秀这些南宋官员,选择做软骨头,向元军投降。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宋末三杰这样的抗元志士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他们骨子里,依然有高贵的中华文明火种。他们深信,他们的努力尽管失败,但后人一定会汲取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继续与异族统治者作斗争,恢复中华文明。

据《三合镇志》记载,陆秀夫投海殉国后,尸体漂到了海边,被人打捞上来,葬于新会二城(即今台山市都斛镇义城村)。元朝灭亡后,大约于明初1370年,有人在此为陆秀夫修建了像样的坟墓,墓前有石马石狮。坟旁盖有房子,有守墓人家。

此时,距陆秀夫负帝投海近百年矣!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为陆秀夫建墓之人,肯定是仰慕陆秀夫的同时期军民的后代!

这充分说明,像陆秀夫这样的忠贞之士,即使当世没有像样的墓地,但其高风亮节感动了无数的后人,永远得到后人的缅怀。

张世杰、文天祥和陆秀夫一样,也得到后人的尊崇怀念,都有纪念的地方。

蔡东藩对宋末三杰的评价颇有代表性:及文、张、陆三人之奔波海陆,百折不回,尤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后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时局至此,已万无可存之理,文、张、陆三忠,亦不过吾尽吾心已耳。读诸葛武侯《后出师表》,结末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千古忠臣义士,大都如此,于文、张、陆何尤乎?宋亡而纲常不亡,故胡运不及百年而又归于明,是为一代计,固足悲,而为百世计,则犹足幸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