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9年2月,華夏攤上大事。

那一年,被後人稱爲"宋末三傑"的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竭盡全力輔佐南宋小朝廷,奈何流水落花春去也,宋軍無法阻擋元軍的猛烈攻勢,最終在崖山大海戰中,主力覆滅,復國無望。

崖山之戰,註定在中國的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最後時刻的悲壯,南宋十萬軍民跳海自殺,陸秀夫負帝跳海,南宋覆滅。

在這場曠世罕見的大劫難中,南宋的精英人物幾乎爲之一空,他們代表了當時世界上先進的中華文化。山河落淚,草木含悲!

崖山之戰後,漢民族第一次被異族統治,華夏自力更生的進程被打斷,遊牧民族奪取了農耕民族的統治權,野蠻碾壓文明。

明末清初的大學士錢謙益的《後秋興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更無魚腹捐軀地,況有龍涎泛海槎?望斷關河非漢幟,吹殘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無歸處,獨俺銀輪哭桂花。

仔細讀這首詩,一股悲愴淒涼的感覺,深入骨髓。

在這場曠世大劫難中,出現了"宋末三傑"這樣的忠義之士,他們用不屈的精神向世人昭示:中華不缺有骨氣的高士,燦爛無比的中華文明,一定能延續下去!

刀劍只能逞強一時,但不可能戰勝一個有文化信仰的民族。

有宋一代,重文輕武。經濟的繁榮,並不能保持國祚的長久。南宋末年,賈似道當政,元軍屢屢入寇,宋廷多個軍事要地被元軍攻破,國將不國。南宋朝廷沒有采取積極有效的反攻戰略,一味退卻忍讓,元軍得寸進尺,終致臨安陷落,南宋小朝廷開始逃亡生涯。

到這個時候,儘管南宋小朝廷重用了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忠貞之士,但大勢已去,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人力挽狂瀾,於事無補。宋軍節節敗退,一直退到崖山。

宋末三傑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們熱愛國家,不懼生死,始終忠於宋廷,以大無畏的精神組織軍民抵抗元軍侵略,用生命書寫壯烈篇章!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元廷多次誘降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這樣的宋廷重臣,均被他們拒絕,不降就是不降!

來來來,擺下陣勢,咱們再打!

宋末三傑裏,陸秀夫、張世傑死於崖山海戰,文天祥兵敗被俘,於公元1283年1月9日從容就義。

除了宋末三傑,像蘇劉義、鄧光薦這些南宋官員,也沒有向元軍屈服,堅持抗元鬥爭,直到生命最後一息。

蘇劉義從崖山突圍後,扮成算命先生,悄悄來到新會沙湧,找到馬南寶,經過努力,尋到一位叫趙旦的皇室後裔,將趙旦立爲大宋皇帝,收攏殘兵,重上順德都寧山,構建防禦工事,繼續抗元。後在元軍圍剿下,浴血戰鬥一個多月,被元軍攻破山寨,蘇劉義壯烈殉國。

至此,南宋才真正覆滅。

當然嘍,在南宋行將覆滅之際,像方遇龍、葉秀榮、章文秀這些南宋官員,選擇做軟骨頭,向元軍投降。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宋末三傑這樣的抗元志士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在他們骨子裏,依然有高貴的中華文明火種。他們深信,他們的努力盡管失敗,但後人一定會汲取他們不屈不撓的精神,繼續與異族統治者作鬥爭,恢復中華文明。

據《三合鎮志》記載,陸秀夫投海殉國後,屍體漂到了海邊,被人打撈上來,葬於新會二城(即今台山市都斛鎮義城村)。元朝滅亡後,大約於明初1370年,有人在此爲陸秀夫修建了像樣的墳墓,墓前有石馬石獅。墳旁蓋有房子,有守墓人家。

此時,距陸秀夫負帝投海近百年矣!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爲陸秀夫建墓之人,肯定是仰慕陸秀夫的同時期軍民的後代!

這充分說明,像陸秀夫這樣的忠貞之士,即使當世沒有像樣的墓地,但其高風亮節感動了無數的後人,永遠得到後人的緬懷。

張世傑、文天祥和陸秀夫一樣,也得到後人的尊崇懷念,都有紀念的地方。

蔡東藩對宋末三傑的評價頗有代表性:及文、張、陸三人之奔波海陸,百折不回,尤爲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爭之一隅,城守不能而爭之海島,明知無益事,翻作有情癡,後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時局至此,已萬無可存之理,文、張、陸三忠,亦不過吾盡吾心已耳。讀諸葛武侯《後出師表》,結末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千古忠臣義士,大都如此,於文、張、陸何尤乎?宋亡而綱常不亡,故胡運不及百年而又歸於明,是爲一代計,固足悲,而爲百世計,則猶足幸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