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打虎的故事,想必國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武松。畢竟《水滸傳》這本小說早已家喻戶曉,深入每一個國人內心。其實,我國曆史上打虎的名人還真不少。《三國演義》裏就有典韋打虎的故事,《新元史》裏還記載過張興祖“平生殺虎數十”的典故。

除此之外,後唐李存孝打虎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甚至連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子路也有過擒虎的記錄。可見,古代能跟老虎決一高下的勇猛之士還是很多的。

由於舊時沒有保護野生動物這種觀念,降服一隻“百獸之王”在古代無疑是一種倍有面子的壯舉。因此,無數英雄好漢都會熱衷於打虎這件事。所以,打虎現象在古代並不算罕見。

而在古代衆多的打虎案例中,對老虎執念最深的還得是清朝的愛新覺羅家族。原本滿清女真一族就是傳統的狩獵文明,骨子裏對打獵熱愛的他們,自然不會放過狩獵老虎的機會。尤其在入關後,打虎更是成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傳統。

其中還得以康熙、雍正、乾隆這爺孫3人最爲尤甚,在很多清宮劇裏,我們時常能看到皇帝帶領大臣們狩獵的場景。而這種場景並非電視劇杜撰,而是歷史上的確有之。從清朝第一位君主努爾哈赤開始,“圍獵打虎”便成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傳統手藝。

所謂圍獵打虎,就是指通過騎馬縮小包圍圈,讓老虎被迫進入到獵場裏被獵殺。而努爾哈赤便是圍獵打虎的好手,據《清太宗實錄》記載,努爾哈赤巔峯時期,一次射殺了14只老虎。雖然真實性無從考證,但足以能看出愛新覺羅家族對打虎事業的熱忱。

而真正將愛新覺羅家族打虎傳統發揚光大的,其實是康熙皇帝。康熙這69年人生中一共打了多少虎?說出來一定會讓你嚇一跳。根據《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康熙從小到大一共成功狩獵過20只熊、25只豹、14只麋鹿、95匹狼等等。而光是老虎,康熙就捕獵了135只。

這個數字無疑讓一些職業獵人都爲之驚歎。然而有個問題,康熙平日裏在宮中養尊處優,根本沒有什麼狩獵經驗,他又何德何能能捕獲到135只老虎呢?

而這一切,需要具備3個前提。首先,古代的老虎要比現代多多了,相比如今老虎成爲我國的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百年之前的老虎數量還是相當可觀的。

而當下老虎數量之所以如此稀少,在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0年代,全國各地都爆發了不同程度的虎患。當時爲了保護人員財產安全,全國各省都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打虎運動,僅短短几年時間,原本數量還算樂觀的老虎幾乎在我國絕了跡。反觀康熙那會,人和老虎還算和諧共存,也沒有人爲過度的捕獵,康熙能打死如此多的老虎自然不足爲奇。

其次,康熙並不是赤手空拳打虎的。他自然沒有武松那麼好的身手,再說,老虎這樣一頭猛獸。出於皇帝的安危,臣子們也不可能讓他赤手空拳跟老虎迎戰。而康熙當時打虎用的是“鳥槍弓矢”這類工具,嚴格來說跟現代人打獵並沒有太大區別。因此,康熙才能氣定神閒地捕獵135只老虎。

最後,也是最爲重要的一點。所謂“圍獵打虎”,最重要的便在於“圍獵”二字。說到底,與其叫康熙打虎,不如叫康熙收割。爲了讓龍顏大悅,每次康熙打獵時,都會有不少八旗軍將其打獵的區域圍起來,並將一些野獸動物往裏面趕。

這裏面不乏一些野豬、麋鹿、狼和狐狸等奇珍異獸。而老虎這種東西,八旗軍是萬萬不敢碰的,基本都是事先將其打殘後彙報康熙,而康熙前往後只要象徵性地射兩下即可。所謂圍獵,就是讓皇帝更好地捕獲獵物,讓其獨享打虎的榮譽和光環。

如此看來,康熙打135只老虎也就談不上什麼壯舉了。而雍正和乾隆打虎的方法和康熙也是大同小異,僅祖孫3人前後就殺掉了200多隻老虎。堪稱我國古代第一“打虎”家族。

而愛新覺羅家族的打虎傳統止於道光年間,當時大清已出現內憂外患的徵兆。尤其在鴉片戰爭打響後,清朝皇帝光是應對西方列強都已經焦頭爛額,哪還有閒心去打虎?再之後就是清朝覆滅,從此,中國再無皇帝。#康熙皇帝#打虎#老虎收藏

其中還得以康熙、雍正、乾隆這爺孫3人最爲尤甚,在很多清宮劇裏,我們時常能看到皇帝帶領大臣們狩獵的場景。而這種場景並非電視劇杜撰,而是歷史上的確有之。從清朝第一位君主努爾哈赤開始,“圍獵打虎”便成了愛新覺羅家族的傳統手藝。

所謂圍獵打虎,就是指通過騎馬縮小包圍圈,讓老虎被迫進入到獵場裏被獵殺。而努爾哈赤便是圍獵打虎的好手,據《清太宗實錄》記載,努爾哈赤巔峯時期,一次射殺了14只老虎。雖然真實性無從考證,但足以能看出愛新覺羅家族對打虎事業的熱忱。

而真正將愛新覺羅家族打虎傳統發揚光大的,其實是康熙皇帝。康熙這69年人生中一共打了多少虎?說出來一定會讓你嚇一跳。根據《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康熙從小到大一共成功狩獵過20只熊、25只豹、14只麋鹿、95匹狼等等。而光是老虎,康熙就捕獵了135只。

這個數字無疑讓一些職業獵人都爲之驚歎。然而有個問題,康熙平日裏在宮中養尊處優,根本沒有什麼狩獵經驗,他又何德何能能捕獲到135只老虎呢?

而這一切,需要具備3個前提。首先,古代的老虎要比現代多多了,相比如今老虎成爲我國的一級野生保護動物,百年之前的老虎數量還是相當可觀的。

而當下老虎數量之所以如此稀少,在於新中國成立初期的50年代,全國各地都爆發了不同程度的虎患。當時爲了保護人員財產安全,全國各省都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打虎運動,僅短短几年時間,原本數量還算樂觀的老虎幾乎在我國絕了跡。反觀康熙那會,人和老虎還算和諧共存,也沒有人爲過度的捕獵,康熙能打死如此多的老虎自然不足爲奇。

其次,康熙並不是赤手空拳打虎的。他自然沒有武松那麼好的身手,再說,老虎這樣一頭猛獸。出於皇帝的安危,臣子們也不可能讓他赤手空拳跟老虎迎戰。而康熙當時打虎用的是“鳥槍弓矢”這類工具,嚴格來說跟現代人打獵並沒有太大區別。因此,康熙才能氣定神閒地捕獵135只老虎。

最後,也是最爲重要的一點。所謂“圍獵打虎”,最重要的便在於“圍獵”二字。說到底,與其叫康熙打虎,不如叫康熙收割。爲了讓龍顏大悅,每次康熙打獵時,都會有不少八旗軍將其打獵的區域圍起來,並將一些野獸動物往裏面趕。

這裏面不乏一些野豬、麋鹿、狼和狐狸等奇珍異獸。而老虎這種東西,八旗軍是萬萬不敢碰的,基本都是事先將其打殘後彙報康熙,而康熙前往後只要象徵性地射兩下即可。所謂圍獵,就是讓皇帝更好地捕獲獵物,讓其獨享打虎的榮譽和光環。

如此看來,康熙打135只老虎也就談不上什麼壯舉了。而雍正和乾隆打虎的方法和康熙也是大同小異,僅祖孫3人前後就殺掉了200多隻老虎。堪稱我國古代第一“打虎”家族。

而愛新覺羅家族的打虎傳統止於道光年間,當時大清已出現內憂外患的徵兆。尤其在鴉片戰爭打響後,清朝皇帝光是應對西方列強都已經焦頭爛額,哪還有閒心去打虎?再之後就是清朝覆滅,從此,中國再無皇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