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這是出自唐代杜甫《前出塞九首·其六》中的前兩句詩。

雖然這裏是一句關於漠北戰爭的詩,但詩中蘊含着很多的軍事知識,其中的“擒賊先擒王”爲後人所普遍使用。

詩句的大概意思是拉弓一定要拉最強的,用箭應當要用最長的;要想將人射死,就先射掉被人騎的馬匹;要想打敗一個軍隊,就先將其將領拿下。

機關槍被譽爲“步兵的終結者”、“人肉收割機”等,也算是火器時代的“長弓”和“長箭”,它們在戰場上發揮着其他武器都不可企及的作用。在現今被拍出來的很多戰爭劇中,也可以看到機關槍的使用。

有人說,機關槍基本上每分鐘都可以發射幾百發以上的子彈,那是不是幾分鐘就可以用完1000發子彈了?此外,機關槍打完1000發子彈需要多長時間,抗日神劇上的內容可信不?

一、火力燃爆,但不能長時間使用

與《抗日奇俠》等相比,《亮劍》和《我的團長我的團》給人的感覺更加真實和缺少浮誇的成分。在戰爭細節的處理方面,後兩者顯然比前者製作得更加良心,《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就有一個不斷更換機關槍槍管的細節,讓很多軍迷認爲導演很細心。那麼,使用過程中的機槍爲什麼要不斷地更換槍管?

機槍不斷地發射的過程中,槍上的一些零件將會因爲快速摩擦而產生不易消散的熱量,只有不停地更換槍管,才能保證機槍的正常使用和射擊的擊中率。如果不這麼做,機槍可能會因爲過熱而變形,或者會出現自燃,甚至爆炸。

那這與連續不斷地發射1000發子彈又有什麼關係呢?

操作機關槍,並非是一隻手指扣動扳機不放,讓子彈發射完就完事了。正確的操作是扣動板機與掃射相結合,每打出100~200發子彈就必須要停下來冷卻進過槍。

世界上第1只機關槍馬克沁機槍被髮明出來之時,其實際的射擊能力也是100多發一分鐘,而在理論上它能連續不斷地發射,出600發子彈。儘管發射的子彈如此之少,但是其殺傷力卻留給了歷史。

據有關的數據統計顯示,1893年,羅得西亞的50名步兵依靠4挺馬克沁機槍直接擊退了5000名祖魯人的合圍,戰爭結束後,戰場上留下了超過3000多具屍體

1898年,發生在蘇丹的恩圖曼之戰,有2萬名伊斯蘭教托鉢僧被英國侵略軍集體屠殺,數據顯示,約有15,000人是因爲馬克沁機槍而倒在陣地之前

也就是說,儘管每分鐘機關槍只能打出一百發子彈,但也能達到以一敵百的戰略效果。

總的來看,因爲機關槍自身的因素,想要在一分鐘之內打出500發子彈的理論還有待實現,三分鐘之內打出1000發子彈,依然還需要具備很多的條件。除了機關槍自身的因素之外,戰爭也將會影響機關槍的發揮。

二、機關槍在在場上的實際使用

有人認爲,依照每分鐘可以打出100~200發子彈的數量來看,半小時之內,在理論上是可以將1000發子彈打光的。

但在實際的戰爭中,能夠滿足半個小時就打出1000發子彈的條件很少,在沒有發生戰爭的情況下,軍隊進行訓練時也很難打出半小時1000發子彈。爲什麼會這麼說呢?

戰場的情況是瞬息萬變的,儘管機關槍從1883年發明至今,已經經歷了幾代的蛻變,由最初的單一重型機關槍變成了現在的輕型和重型兩類。在使用對象方面,野戰機槍(含高射機槍)、車載機槍(含坦克機槍)、航空機槍和艦用機槍等經過一二戰之後,都被髮明出來

也就意味着,在戰場上,擁有機關槍的不一定只是我方軍隊,有時候需要處理的是機關槍對槍的情況,或者是其他更爲複雜的情況。

所以,在戰爭的佈局上,機關槍往往會被放在實際戰壕的第二線之中,或者建立專有的碉堡用以掩護機關槍手

在高射炮、火箭筒和火炮被髮明出來之後,這些武器基本上都是針對機關槍而設計的。除此之外,機關槍的另外一個天敵還是狙擊手。在實戰之中,每5個人中一般都會配有一位狙擊手,或者是部隊中設立有一支專業打擊敵方重點火力的狙擊部隊。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雖然被稱爲“戰場上的絞肉機”,但是能夠發揮作用的空間就被擠壓得更少。

如何才能做到讓機關槍發揮其效用呢?除了建立堅固的碉堡之外,不斷地移動是最好的選擇。因爲有機關槍所在的地方,基本都是敵方需要打掉的重點對象。

在抗日神劇裏面,這樣的場面基本上是不會出現的,因爲每一把機關槍的存在都會有扭轉戰局的寓意,這種槍不僅射了幾百萬發都不會將子彈打完,而且也永遠不可能成爲敵人打擊的對象。這樣拍攝的目的固然讓觀衆感到欣慰和快感,但一點實際意義都沒有,且缺少藝術價值。

綜合以上所述,機關槍在不斷的改變自己位置的過程中,或者是在冷卻槍管的過程中,基本上是不可能在半小時以內打出1000發子彈的,在三分鐘之內更是隻是一種你位上的計算。除了這兩個因素,還有哪一個因素會影響到機關槍的發揮呢?

三、機關槍不是一個人在操控

因爲機關槍有輕型和重型之別,所以在使用的過程中也註定不會只是一個人在操作。從《亮劍》中可以看出來,李雲龍的部隊一共有20挺機槍(輕型)。在真正打仗的過程中,一把槍一般都需要兩個到三個人同時操作

一個人負責扣動扳機,一個人負責裝子彈和更換槍管,同時還有另外一個人作爲替補,主要是防止境外槍手被敵人打掉之後,有人能繼續扛着機關槍殺敵人。

這些都是比較混亂的,沒有進行編制的一種機槍使用方式而已,日本人在機槍部隊的裝備方面就進行了非常精細的規劃。

日本的部隊以班爲最小的軍事單位,每個班中基本上都是13個人,包括班長、4個機槍射手和8個步兵。

而4個機槍射手其實負責的只是一挺輕型機槍,他們都有自己的編制,包括指揮官、射手和兩名攜彈藥的副射手

他們也不僅僅只是圍着機槍轉,每個人身上都配有手槍,戰鬥時每個人還獲得一把單發步槍。

從這裏可以得知,抗日神劇中,單人一隻輕型機槍其實是在侮辱觀衆的智商。4個人負責一挺輕型的機槍不一定就能夠運轉的過來,因爲機槍本身的分量就很重,子彈重量也不輕。在給機槍配備子彈的過程中,如果真的能拿到一千發子彈,那4個人不一定就能背得動。

因此,想要在短時間內發出1000發子彈,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在最理想的狀態下才能完成。

總結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機槍想要在戰場上發揮出來,必須要具備三個主要的條件。第一是可以隨便移動位置;第二是槍械自身的配備很高;第三是有一個完整的團隊去共同操作機槍。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因素影響的機槍的使用。如攻擊同一個目標,在每分鐘幾百發子彈的情況下,未必取得一兩槍就能打出的效果。

機槍打擊目標的時候,總會不斷地掃射和間歇性停止。在機槍剛發明出來的時候,也許能達到以一敵百的效果,但於今而言,它存在的空間越來越小,所發揮的作用也並不怎麼大。其實在很多的情況下,對於打擊狙擊手、掩護部隊移動等方面還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參考資料

《世界軍事》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