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遺址位於偃師市二里頭村及其周圍,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範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作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學術界公認爲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1959年開始發掘,遺存可劃分爲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製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蹟。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爲夏代中晚期都城遺址。現選取部分遺址出土玉器做一簡單介紹,以饗衆多讀者。

玉圭

古文獻記載,

玉圭是貴族間禮儀來往中使用的一種玉禮器。

古史傳說三皇之一的舜曾向治水成功的大禹賞賜玉圭,

古文獻記載貴族在周王即位儀式或朝覲儀式上要獻上玉圭,

可見玉圭在昭示禮儀制度、

維護等級秩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三孔玉刀

這件玉刀源自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玉刀,

不同之處在於這件玉刀兩側飾有扉齒,

具有濃郁的二里頭文化玉質禮兵器的特點。

玉璧戚

二里頭遺址的玉器在繼承

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玉器的基礎上,

又融入了濃郁的王權等級色彩,

形成了既莊嚴肅穆又裝飾美觀的大一統風格。

玉戚璧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末期,從二里頭文化開始流行。特徵是器身近圓形、有大孔,兩側有扉齒,如同玉璧與與玉戚的合體,突出體現了二里頭文化玉禮器將形式美與象徵意義巧妙結合的特點。玉璧戚仍是玉鉞的一種,也是象徵權力與威儀的玉禮器,從二里頭文化隨葬玉戚璧的墓主身份都較高可窺見一斑。這件玉戚璧造型規整,工藝精湛,是這一時期玉戚璧的代表。

玉鉞

洛陽偃師二里頭夏代宮殿遺址內出土的玉鉞 。

玉箍。

高5.7、直徑7.1、璧厚0.7釐米。

1967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管狀玉鈴舌

這件玉鈴舌應該不是實用器,

而是仿青銅鈴的玉禮器。

玉柄形器

柄形器一般爲片狀,長方形,

下端一般有榫,出現於二裏頭文化,流行於商代。

關於柄形飾的功用,學術界還存在爭論,

有人認爲是簪形器,有人認爲屬於佩飾,

也有人認爲是一種玉圭,

還有人認爲柄形飾是祖先的石主即牌位。

玉戚。

長10.8釐米。

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圭。

夏代,長211、寬64釐米。

1967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柄形器、玉墜,夏代。

玉柄形器長16.2、寬2.2釐米。玉墜長7.8、寬1.15釐米。

1980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戚。

二里頭文化,1974年河南偃師二里頭出土。

玉戈。

長30。2釐米。1975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戈

戈演變自鐮刀,是從事農耕的中原文化特有的兵器。它的殺傷方式是以內刃勾、外刃推、尖鋒啄。在夏商周時期的銅兵器中,戈是最重要的近戰兵器之一。玉戈首見於二里頭文化,是玉質禮兵器的新品種,形態與二里頭文化的青銅戈基本一致。玉質禮兵器對於二里頭文化有着特殊的意義,玉鉞、玉戈、玉刀等玉質禮兵器以及也有象徵軍權意義的玉璋在許多貴族墓葬都有發現,而且數量多、尺寸大,以彰顯墓主的軍事權力或軍功。這一現象隱隱折射出,從紛爭千年的邦國時代脫穎而出,並躍而爲統御衆邦的王國,這期間經歷的長期戰爭給作爲征服者的二里頭文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並以玉質禮兵器的形式轉化爲鞏固政權的精神力量。

玉戈。

長21.9釐米。

1967年河南偃師二時裏頭遺址出土。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牙璋。

長49.8、寬5.9釐米。

1974年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璋。

長39.2、寬10.2 釐米。

1981 年新鄭市望京樓新村商代遺址出土,夏代遺物。

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塗朱玉璋

玉璋是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海岱地區的玉禮器,

爲中原地區所吸收,

在二里頭時代更成爲二里頭文化對外傳播的標誌性器物之一。

二里頭文化玉璋的器形和紋飾趨於複雜,

一般有多組扉齒,刻有細線紋。

這件玉璋形體甚大,表面塗有象徵硃砂,有着濃厚的宗教意味。

牙璋。

長54、最寬14.4、厚0.8釐米。

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五區3號墓出土,

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文章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