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电影早就想写了,超喜欢的!

但是鉴于猫姐严重的拖延症,每次一打开电脑就困了乏了想吃零食想撸猫想打滚想看电影小说,就是不想写。

于是明日复明日,终于明到今天了。

惭愧,这么好的一部电影现在才写,罪过,罪过。

OK,来聊下今天要推荐的电影。

《1917》

我去年第一次看完《1917》就特别喜欢,发朋友圈说希望这部电影能拿奥斯卡最佳。

当然,最后你们知道的,《寄生虫》成了最大赢家。

不过,在第92届奥斯卡上,《1917》也斩获了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三座奥斯卡奖。

在此之前,这部电影也已狂揽了包括摄影、剪辑、原创配乐、艺术指导等在内的34座大奖,并入围了十项奥斯卡提名。

豆瓣上,也有保持着8.5分的高分。

很多人哪怕没看过《1917》,都对这部电影有所耳闻,因为电影所用的拍摄手法是非常少见的“一镜到底”。

虽然是“伪”的。

已经有非常多关于《1917》里“一镜到底”的详细解说,从技术上到意义上,全面的概括都有。

所有猫姐就不再继续详细展开讲述导演的操作手法是如何做成的。

反正简单来说“一镜到底”,就是一个长镜头。

“伪一镜到底”就是用特殊的剪辑手法,是由几十个长镜头拼接而成,假装成电影是一个长镜头拍摄而成。

这种拍摄手法好处在于给人以一种非常强烈的沉浸式感官享受。

比如猫姐在电影院在看电影的时候,会很快沉浸入主角的视角,观他所见,听他所闻,让我与主角一起置身于一战残酷真实的战争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真实地和主角同呼吸、共命运。

这真的是非常棒的体验。

强烈建议去电影院看,感受感受场景中的绝妙光影美学。

《1917》的导演是萨姆.门德斯。

可能有人对萨姆·门德斯不是很了解,但你有可能看过他的银幕处女作《美国丽人》,凭借这部电影他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我猜很多人都看过这张海报。

那年他才刚满34岁。

不折不扣一位才华横溢的电影天才。

老实说,相比他的《美国丽人》,我更喜欢《1917》里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很有味儿。

电影根据萨姆.门德斯的祖父阿尔弗雷德的回忆录改编的。

当时他的祖父正是一战被派到法国参与战争的士兵,在当时他祖父是一位信号员,负责穿过敌占区,找到其他失踪的士兵。

在电影里,是虚构了两个年轻的英国士兵,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

由于电话线被切断,作为信使的他们需要尽快将上级撤销进攻的命令传达给在战线另外一头准备进攻的德文郡二营,否则1600人将丧生于德军的陷阱之下。

因为这是德军的一次战术撤退,企图诱敌深入绞杀紧随其后的英军。

更加严峻的是,布雷克的哥哥也在那1600人之一。

布莱克和斯科菲尔德在武爱器弹药有限,无人知晓前方敌况下,跨越焦土,穿越战壕,踏上了危机重重的送信之路。

跟随他们两个人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战壕泥泞肮脏的环境、麻木漠然的士兵、布满尸体的铁丝网、一片寂静的死亡之地。

战争的残酷扑面而来,冰凉透骨。

一战绞肉机的称号,不是白叫的。

拍摄战争电影,有些导演喜欢用宏大的战争场面来展现战争的冰冷惨烈,比如去年上映的《决战中途岛》,2001年的《珍珠港》。

也有导演喜欢以人性为入点,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现代启示录》等,剖析人性,深入探讨战争的本质、战争的残酷悲凉。

战争电影,本质是反战。

《1917》不用宏大战争场面来表达导演对战争的厌恶与憎恨。

而是用强烈的对比来展现。

他们前进的前半段是焦土、尸体、铁丝网、弹坑、战壕...

蓦然一转,是春天的田野,水边的樱花,士兵在林中婉转的歌声。

这种对比鲜明的处理,让人更是悲凉感慨。

所有人都知道,战争是惨烈的,残酷的,不应该存在的东西。

人们一次又一次拍摄死亡,一次又一次展现战争。

所有的痛苦、血腥、悲凉都通过镜头直刺人心。

有用吗?

斯科菲尔德在历经千辛万苦,甚至失去好友,才传达了上级的命令,停止了进攻。

但是就在他松一口气的时候,上校冷静地对他说"

希望是一种危险的东西现在命令撤退下周又会传达不同的命令结束这场战争只有一个办法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

你以为的传达命令停止进攻,拯救了1600人的性命就故事完结了?

不是的。

这只不过是这部电影的结局而已。

在真实的一战中,战争还在不断反复,明天后天明年后年,进攻撤退再进攻再撤退。

战争一直继续着,在死了千千万万人之后,在你以为战争终于结束之时,又来了个二战大爆发。

二战后呢,还有越战、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

电影呢,也永远在拍,《敦克尔刻》、《黑鹰坠落》、《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有用吗?

可能有一点,可能也让更多人认识到战争的残酷,让人们更渴望珍惜和平。

但是相比庞大的利益,电影又是没用的。

只要人类还存活在这个世界,枪弹就会成为某些想要攫取更多利益的野心家手里最锋利的武器。

和平,太难。

写到这里,有点丧气。

罢了,说回电影。

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对斯科菲尔德经过了枪林弹雨、悬崖激流后,来到那个静谧的树林,一群士兵围坐在树林中倾听他们的战友清唱一首歌的那一刻所打动。

我是一个可怜的异乡人穿行于这个充满伤悲的世界我要越过约旦河我要去那里 不再游荡他乡我只要回到家乡

旋律优美凄凉,歌词令人心碎。

这是电影里最触动人心的一段。

所有拿着枪穿着军装的士兵静静地坐在树林,做着上战场前最宁静最沉重的安魂。

这歌声是如此干净,如此安静。

而这宁静安详又可以离战争是多么近。

也许,明天,他们明天就再也见不到太阳,长眠于此地,再也回不了家,见不到亲人。

士兵渴望的永不是战争,而是回家。

斯科菲尔德穿越战壕,躲过追击,牺牲了战友,拼尽全力去送到的信,也可能只是让这1600名士兵多活一天而已。

1600人跳动的生命,也许很快就会死在下一场战争。

这1600甚至不过仅仅是其中一场战争的人数。

一战死了多少人呢?

据统计,一战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二战更是惨烈。

二战中直接死于战争及与战争相关原因(如因战争导致的灾害、饥馑、缺医少药、传染病蔓延、征兵、征募劳工、屠杀等)的人约为7000万

但是呀但是,放到野心家眼里,人头对于战争来说,不过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阵亡数字而已。

世界和平,不过奢望。

猫姐好像太过悲观了。

不好,不好。

那么许个愿望吧——“希望世界和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