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交替的時節,晝夜溫差變化無常,如何調整飲食、預防疾病成爲廣大養生愛好者日益關注的話題。然而,一些打着“養生保健”幌子的季節性謠言卻趁機接二連三冒出頭來,讓人深陷養生迷局,不知何去何從。今天,“真真”就來帶你識別這些健康養生類謠言套路,避免上當受騙!

套路1. 刻意曲解養生概念式謠言

隨着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各類養生方式不斷推陳出新。然而,總會有人對待健康問題過度焦慮,希望通過某種“速成養生法”實現永葆健康的目的。爲了迎合這種心理需求,不少養生文章和保健推介魚龍混雜,讓養生逐漸走向商業化,其中不乏摻雜着出於盈利目的對養生概念進行刻意曲解的謠言。

“真真”提醒大家,健康養生沒有捷徑,需要持之以恆,量力而行。面對各種養生傳言,切忌人云亦云,輕易盲從,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適度調節,才能讓養生神論無機可乘。

套路2. 冠以中醫藥名義誇大療效式謠言

微信朋友圈每天都有人轉發大量養生保健方面的文章,其中不少諸如“中風就服安宮牛黃丸”等健康養生類謠言被不法分子冠以“中醫藥”名義進行包裝,一些保健類謠言甚至僞裝成“古傳祕方”“民間偏方”“宮廷御用”混淆視聽,欺騙大衆。實際上,中醫中藥並非一門玄學,而是一門科學。

“真真”提醒大家,避免中醫藥這門科學被“妖魔化”還需公衆慧眼識謠,不斷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要因爲輕信網絡宣傳的“特效偏方”耽誤病情診療。

套路3. 堆砌專業術語僞裝“醫學新發現”式謠言

這類謠言通常利用人們對醫學專業知識的不瞭解,片面截取專業術語,進行偷換概念後傳播擴散。例如“喝小分子水可治療心血管病”“一滴血測癌症,已被批准臨牀使用”“諾貝爾醫學獎有新發現,喝酒能抗癌”等謠言,都故意使用具有強烈引導性的標題,將含有醫學理論術語的文字進行堆砌,包裝成“醫學新發現”吸引人們關注和傳播。此類謠言由於認知門檻高、專業性較強,經常陷入易信難闢的窘境。

“真真”提醒大家,若是發現所謂的“醫學新發現”並非來自正規科研機構,或者沒有註冊臨牀試驗,那麼有可能就是謠言,千萬不要輕信和傳播。

套路4. 藉助公共衛生事件散佈恐慌式謠言

公共衛生領域向來是健康類謠言的重災區,特別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作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更是集中出現了諸如“中國人更易感染新冠病毒”“溫州490例肺炎病例有40%是全新變異病毒”等大量失實信息。這些謠言往往呈現出類型多樣、根源複雜、傳播途徑各異等特徵,不僅挑動社會不安情緒,加劇社會恐慌,也會導致公衆關注點發生偏移,影響疫情防控的順利開展。

“真真”提醒大家,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必過度擔憂和恐慌,只要注意從權威機構獲取準確信息,掌握科學防範措施和方法,就能讓謠言失去發酵土壤。

套路5. 改頭換面重複出現的老舊謠言

在對部分謠言樣本進行分析後發現,健康類謠言極易被反覆翻炒。這類謠言憑藉模糊日期,改變舊有謠言中的人物和情節,添油加醋,刻意抹黑,進而誤導公衆。比如“sk5病毒感染”的謠言,每年都會篡改病毒暴發地點或感染患者數量後,重複出現在“西瓜”或“豬肉”等食品感染類事件中,一次次撞擊着大衆敏感神經。

“真真”提醒大家,一旦看到駭人聽聞的傳言記得要先確認真僞,切莫被“舊謠言”穿上“新馬甲”所矇蔽。(芮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