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药三分毒”这句话在中国老百姓嘴里代代相传,也

没有考究传了多少年,估计有药就应该有了吧!当我们阅读药物说明书,看到密密麻麻的副作用,也会有种不吃药更安全的感觉。

高血压是我们最熟悉的疾病之一,我国从1958年开始,进行了四次全国范围内高血压调查,最近一次是2002年,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口50% 都患有高血压,18岁以上患病率达24%,而且逐渐低龄化, 甚至有中学生患上高血压。

很多高血压患者都有头晕、头痛、心悸、夜尿多等表现,也有一部分没有任何症状,或是体检中发现,或是无意测血压时发现。那么, 没有任何症状的高血压患者需要服药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高血压,看看这个病值不值得我们去吃药,而且有可能一吃就是一辈子。

人类认识血压的300余年 最早接受测量血压的是一匹生活在1711年的马,美国牧师、生理学家斯蒂芬·赫尔斯把一匹马绑在门板上放在地上,用一根尾端接着小铜管的玻璃管插入马的颈动脉,血液流入直立的玻璃管达到270厘米的高度,并随马心脏收缩舒张不断上升下降有所变化,就是我们说的高压和低压。

此后的185年里人类尝试了各种测血压的方式,基本都是刺破血管,为此不知道多少人丢了性命。直到1896年意大利医生里瓦罗基发明了血压计,人类终于可以不见血测量血压了。10年后俄国医生尼古拉克罗特稍加改进,基本就是咱们都熟悉的用听诊器听诊、测血压的水银血压计了。

然而,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 医生始终觉得血压升高是一种代偿机制,不用特别关注——就连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血压亦未受重视,经常在200/100mmHg 左右徘徊,以至于1945年突发脑出血死亡,享年63岁

总统的死也没有得到大家重视, 反倒是精明的美国保险公司发现:血 压高于140/90mmHg 的参保人员20 年后比血压120/80mmHg 的人死亡率高1倍,而血压高于165/95mmHg 的人比血压是120/80mmHg 的人死亡率高出2.5倍。

人们逐渐认识到高血压的危害,1959年世卫组织终于定义血压高于160/95mmHg 为高血压,低于 140/90mmHg 为正常血压。到了1998年又修订高血压诊断标准为高于140/90mmHg,这个标准为包括我 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沿用至今。令世界瞩目的是在2018年底,

美国心脏病学会更改新版美国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诊断标准定为高于130/80mmHg。他们之所以更改诊断标准是因为有大量研究数据表明,血压在130-139/80-90mmHg 的人未来发生动脉硬化性心血管事件的几率明显升高,死亡率增加56%,脑卒中风险增加95%,心肌梗塞风险增加99%,降压治疗后血压控制在120/80mmHg 的患者获益最大。血压从115/75mmHg 开始,每往上升高20/10mmHg,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率翻倍升高,所 经220/120mmHg,我劝他赶紧服 药,最好再查查原因。哪里知道年轻人脾气暴躁,立马站起身,扭头以美国人更改高血压标准是为了让更多人重视血压。

控制“无形杀手”高血压有着“无形杀手”的恶名,很多心血管疾病追根溯源都有高血压的影子,但接近50% 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所以不能及时发现,即使偶尔发现,很多人都认为没有症状,无需服药。

升高的血压会让动脉加速硬化,心脏超负荷收缩做功,肾脏承担巨大压力,脑血管悄悄的准备堵塞或出血。很多变化不可逆转,一旦出现症状都相当严重,有的直接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比如大面积脑出血,脑梗死,心肌梗死,主动脉 夹层等等。

在我多年的临床工作经历中, 有几个印象很深的年轻患者。一位是酒吧驻唱,身材类似于帕瓦罗蒂, 歌唱得非常好,曲终总有客人敬酒, 小伙子也乐于接受,大家都很开心。但是2年后他开始出现浮肿,来到医院测血压为200/120mmHg,同 时发现严重肾衰竭,不得已开始漫长的定期透析治疗。

还有一对情侣。小伙子皮肤白皙,十分帅气,体检发现血压高已经1年了,但他没有任何不适,被女朋友劝着来看病,当时测血压已 就走了,怒气冲冲甩给我一句话:不要给我说吃药。小姑娘急得想拉住他,又为难地看看我,我只好说慢慢劝劝他,对你俩都好。望着消失在门口的身影,我为小伙子惋惜,更替那个女孩子担心。

那么治疗高血压真的只有吃药吗?非药物治疗其实比药物治疗更要先行一步,包括减重,适当运动,减压,低盐饮食,戒烟戒酒,保证休息,保持愉快心情等等,都比服药更重要。如果在这些方面都做得无可挑剔血压仍不达标,还是建议按时服药。

科学发展到今天,正规的降压药物副作用很小,多次药物降价后, 一个月的费用基本可以控制在几元到几十元,积极治疗,活成百岁老人并不是梦想,影响我们用药的是对疾病的认识。在高血压这个问题上美国人是讲科学的,他们的高血压控制率达50%~70%,有的地区达到80%,甚至90%,而我国2015年调查显示控制率才16.7%。认识血压人们走过了曲曲折折300年,多少生命的代价,如果还换不来正确对待高血压,一再任性,伤害的是自己,流泪的恐怕还有亲人。

作者简介

孟晓冬:女,1992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在省二院从事心内科临床工作28年,主任医师,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诊治,临床经验丰富,发表论文10余篇,研究课题2项,获甘肃省医学科技奖2等奖。甘肃省医师协会心力衰竭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医师在线》杂志编委,《人之初》杂志长期撰稿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