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座位於楊浦濱江南段的建築忽然在網絡空間成了攝影熱門之地:

層層疊疊的綠植讓它猶如傳說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

DNA般螺旋而上的鋼結構

離地高懸近20米的挑廊提供270度江景

如同丘陵地貌般自由延展、連綿不絕、沒有明確的邊界

冬季的雨又陰又冷,但當你真正步入這座名爲“綠之丘”的開放式建築時,迎面而來的,卻是城市空間更新的綠意和生命力。

一幢“拆出來的房子”

同濟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建築系章明教授帶領着他的團隊,爲“綠之丘”歷經了4年多的精心設計打磨,據團隊中的建築師之一秦曙介紹,這裏原來是一個廢棄的菸草公司機修倉庫,他們對其進行了點化昇華,讓歷史和未來在這裏相遇。

菸草公司機修倉庫,始建於1995年。它的前身可追溯到1920年由怡和洋行建立的怡和冷庫。怡和洋行是最早進入上海的外資洋行,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

原菸草倉庫

於是,“綠之丘”是一個通過做“減法”而得以再生的建築,是一幢“拆出來的房子”。

一座“空中花園”

楊浦大橋下,濱江步道旁,這是一座工業風的鋼鐵森林。從二層起逐層收縮形成層層疊疊的露臺,每層露臺上種植着綠樹花草,整個建築好似一個綠色山丘,又猶如傳說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

從外觀看它像一座廢棄的鋼鐵森林,內部卻大有乾坤,建築的中央建有螺旋式扶梯,連通着各層的展廳,直達樓頂花園。

這裏只有直線和曲線,只有黑、白、灰,空間簡潔卻不單調。

頂樓有一段U型步道,提供270度觀景平臺,漫步其間,有一種騰空臨江的視覺效果。

面向馬路的位置,有一個轉角樓梯,可以換個角度看街景。

有丘有水 詩意棲居

“綠之丘”有好幾個不同的入口,若從楊樹浦路段進入,會先經過一段緩緩的斜坡,引導人們在不知不覺間走入綠之丘,若不走上坡路,也會引導人們走向江邊的親水平臺,這片緩坡成爲由城市到達濱江的引導和橋樑,同時也成爲由江岸向城市發展的標誌與暗示。

曾經高牆林立、閒人免入的生產型岸線轉身爲開放共享、綠色人文的生活型岸線,承載了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有“丘”,有水,有歷史厚度,有城市溫度,這不正是“詩意地棲居”的標準嗎?

綠之丘

地址:楊樹浦路1500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