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我们都知道是大汉朝的开国皇帝,这个一点大家都知道,那么刘邦什么时候成为了傀儡呢?这还要从他在沛县起义说起。

原来是当时,刘邦只是一个泗水亭长,在沛县权力有限,虽说有一定号召力,但绝对不是沛县说了算的那位,站在沛县权力顶峰的是谁呢?

表面上的县令,实际上则是沛县的县丞萧何,《史记》记载: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判断出,曹参是当时沛县的监狱长,属于萧何的下属,当时负责押运囚犯的泗水亭长刘邦,职位还要比曹参更要低一个级别。

虽然在后世史书的描述中,一直讲萧何、曹参以及刘邦,夏侯婴等人,虽然职位各有高低,但私下交情十分要好,但这只不过是因为刘邦后来称帝成功,以及萧、曹等人的功成名就,不得不做的美化罢了。

我们换位思考,你能想象一个常务副县长,会跟基层小职员称兄道弟吗?想必大家都懂得。

后来刘邦押运犯人犯了事儿,不得不逃到山中避难,而事情就这样被萧何掩盖了下来,就连当时的县令也不好说什么。从中我们推出的结果,不是史书所表达的刘邦的人缘有多么好,而是萧何在沛县是可怕的一手遮天。

在沛县窝藏一个朝廷要犯对萧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知道像萧何这样官场上的人物,是有很多事不方便亲自处理的,这时候像刘邦这样的人物便能派上用场,而萧何或许想不到,接下来刘邦的作用比他想象的要大。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爆发,一时间天下揭竿而起。我们现如今看这段描述,感觉是有点热血沸腾的,但对当时的百姓来说,可以说是人心惶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谓为了农民起义军,来到各个州府县城,可是各种烧杀抢掠啊。而沛县离其爆发点大泽乡,直线距离只有100多公里,急行军用不了一天就到了。

所以这个时候作为沛县的头号人物萧何,就要为自己留后路了,如果在起义军到来之前依旧效忠秦朝,那么等待他们的命运将是城破家亡,即使投降也没有用,像萧何、曹参这样的地头蛇,最起码数代积累的家产会被抢劫一空,严重点或许就直接成为刀下亡魂了。

唯一的解决办法是在农民起义军到来前,举起自己的起义旗帜,这样各路义军一看配线已经有主了,便会绕道而行,去攻略其他的州县,问题就来了,让谁当这个沛县起义军的老大呢?

毫无疑问,这个位置应该是属于沛县老大萧何的,由他做这个位置,众人也没有意见,但萧何却有自己的顾虑,因为是因为秦朝县一级公务员的他,深知秦朝的强大,尤其是清朝正规军的所向披靡,各路义军虽然现在闹得欢腾,但等到正规军来到,根本就不是对。

所以这个时候萧何如果当沛县起义军的老大,风险就太大了,一旦起义失败,萧何不但会失去原有的官职,就连他背后的家族不会受到牵连,要知道谋逆可是要祸及家族的。

正是出于这方面的风险考虑,不但萧何没有去当这个老大,就连地位仅次于萧何的曹参也没有去接这个烫手的山芋,而是将他抛给了我在沛县山里的刘邦。

此时已经寄人篱下的刘邦,毫无选择的权利,只能硬着头皮去当这个沛县起义军的老大。但刘邦的心里清楚得很,此时真正说的算的依旧还是萧何、曹参等人,一旦秦朝的正规军杀到,刘邦的项上人头便是这些人的最佳护身符。《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

于是少年豪吏如萧、曹、樊哙等皆为收沛子弟二三千人,攻胡陵、方与,还守丰。

这个时候刘邦手下的3000多人,基本上都是萧何和曹参的宗族子弟,只要萧何一个眼神儿,刘邦的脑袋就可以落地了,可以想象此时的刘邦表面虽然风光,内心却十分的慌张,用如履薄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后来事情的发展,超过了萧何的预期,赵高与秦二世的内斗,导致秦国的正规军始终无法开赴前线,本来是乌合之众的,起义军一下子做大了,就连刘邦的这支沛县冒牌起义军也开始四处征战,不过毫无战斗经验的他们,很快就遇到了近乎崩盘的危机,负责守老家的雍齿叛变了。

准确地说,雍齿投降了另一支起义军,原来在陈胜吴广起义成功后,分别建立了以六国为旗号的起义军,抢了沛县地盘的这支属于魏国义军,因为按照战国时期的势力划分,沛县属于魏国的势力范围。

老家都没了,萧何操盘的这支起义军队伍几乎就要散伙了,毕竟大家的家属可都在沛县。

正是这个时候,刘邦展现了过人的领导天赋,他先是招揽了偶遇的张良,充实了起义军队伍,一定程度上制衡了萧何嫡系人马。紧接着刘邦又亲率百余骑去拜见项梁,提出借兵的请求。

恰好此时项梁也正需要在起义军中树立更高的威信,于是便很大方的借给刘邦5000名士兵,同时还包括部分基层将领。鸟枪换炮的刘邦,立刻反攻沛县,夺回了自己的老巢。通过这次事件,刘邦真正确立了在沛县起义军的领导人地位,之前一直将刘邦视作傀儡的萧何等人,也不得不重新定位自己与刘邦的关系。

所以说,建立汉朝的汉高祖刘邦,他从一个小人物,崛起为一代帝王,靠的不光是运气,也有其与众不同、能担重任的一面。

2020.08.18(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