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爲點火儀式。 蔣文廣 攝

商報訊(記者 盧盈蕾 見習記者 徐慧慧)昨天上午,在永嘉縣甌窯小鎮唐代坦頭窯遺址旁,溫州第一道復原龍窯點火復燒。

龍窯是我國南方燒造瓷器最古老的一種窯形,窯爐利用山坡地勢砌築,呈一長隧道形,因燒造時似一條火龍而得名。在溫州大學甌江學院甌窯研究所、中國古陶瓷工作室、浙疆青瓷文化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半年的研究和建設,在永嘉縣三江街道坦頭村的唐代坦頭窯遺址附近,建成了溫州復興甌窯的第一道傳統龍窯。

今年1月初,這道龍窯首次試燒成功,成果喜人。首次試燒之後,甌窯燒造技藝傳承人章長才帶領團隊總結不足,增加了龍窯煙囪的高度,使燒製器物的品類更加齊全。此次燒製的器物有1000餘件,包括花器、茶器、文房器等。

相較於普通的圓窯,龍窯一次性能夠燒製的器物更多。“龍窯一般在立秋之後開火燒製,秋冬季節天氣相對乾燥,能夠保證燒製的成品率。” 浙疆青瓷文化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道龍窯在復刻傳統龍窯的基礎上,應用了現代設備進行改良,包括替換耐燒磚、增加溫度計量儀器等,保留燒製過程中的各項數據,能夠大幅度提高成品率。

據瞭解,這道龍窯每次燒製需要40多個小時,成品率約爲20%,精品率僅爲5%。

“一部東甌史,半部在甌窯。”“甌”字從“瓦”,甌人善製陶瓷器,溫州已查明的兩百餘處甌窯遺址主要分佈於永嘉、瑞安、樂清、文成、鹿城、甌海等地,其中以永嘉爲最盛。近年來,溫州一直致力於挖掘和打響甌窯文化品牌。甌窯造型樸素簡約、色彩低調素雅,逐步在全國青瓷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浙疆青瓷文化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窯瓷器在燒製之前,全部已經通過定製、押窯等方式被各地的器物收藏家、愛好者預訂。

接下來,甌窯小鎮將在唐代坦頭窯遺址附近,打造甌窯博物館,包括博物館和古窯遺址公園兩大組成部分,總投資9996萬元,預計今年10月開始建設。此外,甌窯小鎮計劃每年開展一次甌窯龍窯文化節,向市民推廣甌窯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