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京东发布Q2财报。相较疫情严重的Q1,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Q2的宏观经济已出现复苏势头,而京东的新财报则从更加微观的视角给了市场强劲反弹的信号。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京东净收入首次单季突破2000亿;同比增长33.8%,创近10个季度新高;过去12个月活跃购买用户数单季新增3000万,同比29.9%的增速创近11个季度新高;库存周转天数降至34.8天,创下公司近5年来的新低。

表面来看,这只是一家公司单季度的运营数据,充其量只是提升京东的投资者信心和企业品牌。但如果我们从更高的维度审视,会得出更深度的结论。

从宏观环境来看,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开始触底反弹,作为经济发展的三大指标(消费、投资和出口)之一,社会零售增速由3月份的-15.8%恢复至二季度的-1.8%,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3%。而在这些宏观数据背后,正是微观企业和消费者的交易驱动,京东作为零售行业的重要玩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连接商家和消费者,其如何撬动零售交易增长的,对于观察整体经济的复苏有着极大的参考意义。

对于京东高速增长的原因,疫情是一大重要外部因素。但我们更应该看到,在最不利的外部环境下,一家企业如何通过内部的优化升级,从而突破外部的不利因素,不仅保持零售消费的基础,并且加速其增长。

通过梳理京东财报,我们引入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从各个指标来看,京东二季度的增长数据,核心驱动力正是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我们认为京东的增长对整体经济恢复具有参考价值,原因就在于,从宏观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似乎也需要通过在“交易成本”方面下功夫,才能抵抗住下行风险,重新进入增长通道。

科技拉低交易成本,放大交易效应

今年上半年,疫情对于中国和全球经济增长带来极大挑战,同时,也意味着谁先复苏,走出经济低谷,谁将取得优势。但对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言,由于很多国家和地区疫情还未完全控制,很难在短期内恢复,这也是国家近期提出“双循环”战略的一大原因;从中国目前的政策导向来看,投资和消费无疑将成为经济复苏的两大关键发动机,尤其是消费,其比投资更直接,带动效应也更加明显。

在此背景下,在国内成长起来的零售巨头们就承担了更大的责任,无论是传统的苏宁、国美,还是互联网平台京东和阿里。我们可以看到,京东之前与北京市合作,共同向消费者发放优惠券;二季度,与王府井打造数字商业街。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京东的这些动作,正是在降低交易成本,助力经济复苏。

在疫情还未完全结束的情况下,商家的商品供给充足,消费者需求依然存在,只是在防疫背景下,双方的交易成本提高。这里所说的交易成本并非单纯的价格,而是包括消费者选择、决策、下单、优惠获取,以及商家端的营销、配送、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成本提高。

以京东和北京市、王府井的合作为例。京东在短时间内为北京3000多家企业提供了“新一代基础设施”,打通从消费券发放到消费券消费、核销、结算等全链条,以此降低消费者与商家的交易成本,从获得消费券,到最终消费和结算,使得整个交易流程更简单便捷,这也是交易成本下降的一种形式,从而撬动更大的消费规模。

京东和王府井合作打造的“智能商业街操作系统”同理,其实现了经济、交通、人流等不同来源的时空数据在短时间内得到高效、安全的沟通和融合,并且打通账号、账户、会员体系、线上线下不同商家的积分权益,最终使得商业街、景区甚至社区都成为商业服务平台。对于商家而言,营销触达的时间和资金成本都大大下降,消费者决策和消费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对于京东模式而言,最独特的降低交易成本环节可能还是物流,相较而言,京东的物流自营模式,使其能够更精确、更快的实现物流交易成本的优化。疫情期间以及后疫情时代,物流配送是抬高交易成本最大的部分,因为物流不变,会导致很多交易损耗。

二季度,京东投用了亚洲首个全流程智能柔性生产物流园——京东物流北斗新仓,启动了电商行业新一代先进的大规模自动化仓储生产与管理体系;京东物流还在廊坊亚洲一号投用了亚洲首个大件自动化立体仓,通过自动化存储、一体化拣选,比传统仓库的效率提升3倍以上。

在消费者的感受中,快递员送的快慢或许是效率的最直观体现,但终端快递员的速度快慢直接取决于仓储管理能力和成本。即使需求端爆发,而物流环节交易成本太高,将直接将这些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京东的智慧物流系统,从入库、分拣、管理、出库到配送,大规模科技的引入,直接降低了这一交易成本,从而在消费者端给予更多的优惠,促其消费。今年618,京东智能供应链通过智能预测、智能调拨、智能补货、智能履约等能力,使供应链成本比行业水平低10%以上

不仅如此,京东降低交易成本的措施不仅聚焦于大环节,在细节方面也全覆盖,比如通过AI技术降低商家制作和上传商品素材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同时提高转化率。

引入科技,通过降低前端消费场景和后端物流配送的交易成本,以及消费链条上各个细节的交易成本,直接推动整个社会消费的提升,对于中国经济的恢复起到极大的撬动作用。

C2M缩短交易周期,加速“双循环”

京东Q2财报中,另一大降低交易成本的措施表现在缩短交易周期方面。

全球疫情下,出口企业转内销已经成为趋势。同时,在某些力量反全球化的形势下,国内提出了经济上“双循环”的战略。因此,如何助力外贸企业和内贸企业快速适应新形势,启动和提升国内消费市场成为当务之急。从京东Q2财报中我们发现,其之前的C2M战略以及由此打造的交易模式,开始发挥作用。

今年618,京东创下了2692亿元的下单金额纪录,其中来自C2M的新品占据了很大比例,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手段,精准捕捉消费者需求,品牌商定制商品,在通过京东直接销售。由此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商家根据经验生产商品——销售——消费者反馈搜集——调整商品的链路,大大缩短了品牌商与消费者的交易周期和成本。

今年618,京东联合格力推出的第一款人工智能C2M反向定制冰箱首批上线即被秒光,智能C2M反向定制系统把冰箱新品上市的周期缩短80%以上,极大节约了各项成本。

对于出口转内销的企业而言,这样的模式无疑事半功倍。国内的消费需求和特点与海外市场有着明显区别,摆在这些企业面前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了解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和特点,进而针对性开发产品。显然,京东之前大力布局和落地的C2M模式成为最佳选择之一,其不仅拥有多年积累的庞大消费数据,助力出口企业了解市场,同时,直接连接工厂和消费者,缩短交易链路,尽快帮助这些企业适应和拓展国内市场。

京东在C2M模式最早用于内贸企业,而意料之外的是在此派上了用场,甚至成为加速“双循环”战略的一股力量。这一模式在国内已经得到验证,今年618,代表C2M模式的京品冰箱、空调、电视品类成交额占比环比提升300%以上。其中,华为京品独家专供智慧屏电视日均成交额环比首发期提升5倍以上,京东与美的联合定制的果润维C系列冰箱日均成交额环比5月提升近4倍。

据京东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1137个品牌在京东平台下单金额过亿元,在这些“亿元户”中,中国品牌占到八成。借助于C2M反向定制,京东已然成为引领“中国制造”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风向标之一。

我们从京东的财报中看到,通过降低交易成本,其在当前经济疲软的情况下依然获得了多项数据的逆向增长。这一路径其实与国家发展经济的战略不谋而合,近几年,在国家倡导的新旧动能转换理念下,基于科技降本增效是核心路径,尤其经历疫情后,这一路径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将京东放在中国整体经济复苏的大背景来看,其降低交易成本,推动消费复苏的价值,相较而言,远远大于其自身提供了28万个就业岗位更重要。

首席观察团

专注科技互联网领域独家深度报道。

百家号认证优质原创作者、今日头条认证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已在百家号、今日头条、搜狐、腾讯、网易、新浪、雪球、天天新闻等媒体平台开设专栏。无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